论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语 | 第9-20页 |
第一章 四十岁前思想基因积蓄期 | 第20-36页 |
一、 幼年、少年:勇于破坏与创建的“自创性性格” | 第21-28页 |
二、 青年:接受外来规范的“接受性性格”逐渐形成 | 第28-31页 |
三、 壮年:“不做黑漆漆之人” | 第31-36页 |
第二章 潜心于王学--性空理论形成期 | 第36-64页 |
一、 “折节向学”的入门阶段 | 第38-45页 |
二、 “嘿无一言”的沉思阶段 | 第45-47页 |
三、 “好言说”的讲学阶段 | 第47-57页 |
四、 “宇宙有五大部文章”说 | 第57-64页 |
第三章 、 潜心佛、道--性空理论深化期 | 第64-93页 |
一、 “登坛讲学”--南京“好言说”的继续 | 第64-67页 |
二、 窥“生死之原”--“性空缘起”说 | 第67-81页 |
三、 “以禅理为吏治”--“至人之治”的思想内涵 | 第81-85页 |
四、 不为业累--从用世到出世思想的转变 | 第85-87页 |
五、 倔犟个性与“直信本心”的写心说 | 第87-93页 |
第四章 注释《老子》《庄子》--自然真空观的形成 | 第93-120页 |
一、 强烈的求友意识及其成因 | 第93-97页 |
二、 从史书中求友--“自托无为”到“治平之方” | 第97-100页 |
三、 转向《老子》、《庄子》--从“真空”说到自然真空说 | 第100-117页 |
四、 “感时”“发自己心事”--自感自娱的文学观 | 第117-120页 |
第五章 、 反思儒学与《童心说》反理性思想的形成 | 第120-207页 |
一、 耿、李论战前期与李贽心学的演进 | 第120-149页 |
(一) 、 耿、李论战的思想源渊 | 第121-123页 |
(二) 、 “物皆自是”--不以他物是非为是非的自然观 | 第123-126页 |
(三) 、 “饶益众生”论--李贽的人性私欲说 | 第126-133页 |
(四) 、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与李贽的“真率”思想 | 第133-138页 |
(五) 、 维摩诘的“游戏神通”与李贽的“游戏人生” | 第138-142页 |
(六) 、 “无一毫虚假掩覆之病”--李贽的真情文学观 | 第142-149页 |
二、 耿、李论战后期,李贽心学思想的反理性化倾向 | 第149-207页 |
(一) 、 “狂狷”与“与世无争”--李贽的双重人格及其嬗变 | 第149-161页 |
(二) 、 以孔子为楷模的殉道精神与成圣意识 | 第161-170页 |
(三) 、 《童心说》--自然心性的反理性阐释 | 第170-184页 |
(四) 、 《童心说》与李贽的反理性文学思想 | 第184-207页 |
第六章 在经典的阐释中进一步发展的李贽思想 | 第207-235页 |
一、 “童心说”思想的发展--从人性的分辨到人性的如何实现 | 第208-215页 |
二、 心学理论的完善化--思维结构的立体化 | 第215-220页 |
三、 死的恐惧与非恐惧--李贽的生死观 | 第220-230页 |
四、 “实则穷途哭也”--自然、真情文学观的演进 | 第230-235页 |
小结(心学思想与文学思想) | 第235-239页 |
结语 | 第239-241页 |
参考资料 | 第241-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