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整体构思 | 第10-2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9页 |
1 学习困难儿童的定义及界定 | 第10-12页 |
·学习困难儿童的定义 | 第10-11页 |
·学习困难儿童的界定 | 第11-12页 |
2 对学习困难儿童信息编码方面研究的回顾 | 第12-19页 |
·学习困难儿童的信息编码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现代心理学有关信息编码的描述 | 第12-13页 |
·信息编码理论在学习困难儿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学习困难儿童的信息编码研究新进展--PASS理论在学习困难儿童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9页 |
·PASS理论简介 | 第15-16页 |
·PASS理论在学习困难儿童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PASS理论用于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二. 本研究的整体构思 | 第19-21页 |
1 对目前学习困难儿童信息编码研究现状的思考 | 第19-20页 |
2 本实验的研究视角及具体思路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一. 被试的选择 | 第21-22页 |
1 被试的选择标准 | 第21页 |
2 被试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二. 实验材料 | 第22-26页 |
1 实验测试内容 | 第22-23页 |
2 实验测试材料的分析 | 第23-26页 |
·实验测试材料的信度分析 | 第23页 |
·实验测试材料的效度分析 | 第23-25页 |
·年级间得分差异比较 | 第24页 |
·测试的内部相关分析 | 第24页 |
·测验得分与瑞文测试得分及学科成绩的相关 | 第24-25页 |
·因素分析 | 第25页 |
·实验测题的项目分析 | 第25-26页 |
·各分测验的测题分析 | 第25-26页 |
·所有测题的鉴别力和难度统计 | 第26页 |
三. 实验过程 | 第26-28页 |
1 预测 | 第26-27页 |
2 正测 | 第27-28页 |
·测试方法 | 第27页 |
·测试步骤 | 第27页 |
·测试记录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8-39页 |
一. 学习困难儿童和普通儿童间信息编码水平的比较分析 | 第28-33页 |
1 学习困难儿童和普通儿童信息编码分测验得分的比较分析 | 第28页 |
2 编码类型对两类儿童信息编码测试成绩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3 编码内容对两类儿童信息编码测试成绩的影响 | 第29页 |
4 信息输入方式对两类儿童信息编码测试成绩的影响 | 第29-30页 |
5 难度对两类儿童信息编码测试成绩的影响 | 第30-32页 |
6 非言语推理能力同等级别的两类儿童信息编码水平比较 | 第32-33页 |
二. 学习困难儿童内部信息编码过程的特征分析 | 第33-39页 |
1 瑞文测试不同等级之学习困难儿童信息编码水平的比较 | 第33页 |
2 学习困难儿童信息编码水平与年龄的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3 受教育年限和性别对学习困难儿童信息编码水平的影响 | 第34-36页 |
4 信息编码水平与学习困难儿童学科成绩的相关分析 | 第36-38页 |
5 学习困难儿童信息编码过程的内部优劣势分析 | 第38-39页 |
第四部分 分析和讨论 | 第39-49页 |
一. 学习困难儿童信息编码水平低下的原因探究 | 第39-42页 |
1 学习困难儿童同时性编码水平低下的原因探究 | 第39页 |
2 学习困难儿童继时性编码水平低下的原因探究 | 第39-40页 |
3 学习困难儿童言语和非言语编码水平低下的原因探究 | 第40-41页 |
4 学习困难儿童对视、听觉信息编码水平低下的原因探究 | 第41页 |
5 学习困难儿童信息编码水平与智力之间的关系探讨 | 第41-42页 |
二. 学习困难儿童信息编码过程的内部特点探讨 | 第42-45页 |
1 学习困难儿童个体间、个体内的信息编码水平高低不一 | 第42页 |
2 学习困难儿童信息编码的年龄发展曲线有别于普通儿童 | 第42-43页 |
3 教育会对学习困难儿童的信息编码机制产生重大影响 | 第43页 |
4 信息编码的性别分化并未在学习困难儿童身上建立起来 | 第43-44页 |
5 对信息编码过程的评估仅可用作对学习困难儿童学业成就预测的参考尺度 | 第44页 |
6 学习困难儿童并未体现出对特定信息编码类型、信息编码内容或感觉输入通道的使用偏好 | 第44-45页 |
三. 学习困难儿童教育补偿模型的初步建构 | 第45-47页 |
四.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后继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7页 |
2 本研究的后继研究展望 | 第47-49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74页 |
附录一 | 第54-65页 |
附录二 | 第65-66页 |
附录三 | 第66-67页 |
附录四 | 第67-68页 |
附录五 | 第68-71页 |
附录六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