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本文缩略词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Ⅰ. 文献综述 | 第13-33页 |
1. 水稻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3-22页 |
1.1. 水稻遗传转化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 目的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3. 报告基因和筛选标记基因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4. 外源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 第22页 |
2. 转基因沉默及其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2.1. DNA甲基化造成的外源基因沉默及其控制策略 | 第23页 |
2.2. 重复序列诱发转基因失活及其控制策略 | 第23-24页 |
2.3. 反式失活及其控制策略 | 第24-25页 |
2.4. 共抑制引起的基因失活及其控制策略 | 第25页 |
3. 核基质结合区(MARs)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3.1. MARs的分类 | 第26页 |
3.2. MARs的结构 | 第26-27页 |
3.3. MARs在转基因中的功能 | 第27-28页 |
4. 无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4.1. 在转基因植物中去除选择标记基因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4.2. 去除选择标记基因的策略 | 第29-32页 |
5. 本文立题思想 | 第32-33页 |
Ⅱ. 材料与方法 | 第33-5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1.1. 受体水稻材料 | 第33页 |
1.2. 供体质粒 | 第33-34页 |
1.3. 供试菌株 | 第34页 |
2. 重要仪器设备 | 第34-35页 |
3. 重要试剂与溶液 | 第35-39页 |
3.1. 重要试剂 | 第35-36页 |
3.2. 检测溶液(或试剂) | 第36-39页 |
4. 培养基配制 | 第39-41页 |
5. 实验方法 | 第41-51页 |
5.1.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41-42页 |
5.2. 基因枪介导法转化水稻 | 第42-43页 |
5.3.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 | 第43-44页 |
5.4. pCDMARUSCK-HPT的构建方法 | 第44页 |
5.5. 转基因的分子鉴定 | 第44-46页 |
5.6. 外源基因表达产物检测 | 第46-49页 |
5.7. 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考查 | 第49页 |
5.8. 子代潮霉素抗性遗传分析 | 第49页 |
5.9. 转基因植株抗虫性分析 | 第49-51页 |
Ⅲ.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87页 |
1. 水稻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和优化 | 第51-57页 |
1.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1-52页 |
1.2. 水稻不同外殖体愈伤组织继代活力的比较 | 第52页 |
1.3. 水稻愈伤组织的分化能力 | 第52-53页 |
1.4. 继代次数对水稻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影响 | 第53-55页 |
1.5. 干燥处理对水稻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影响 | 第55页 |
1.6. 头孢霉素对胚性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 第55页 |
1.7. 潮霉素对胚性愈伤组织继代的影响 | 第55-56页 |
1.8. 头孢霉素对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再生的影响 | 第56页 |
1.9. 潮霉素对转化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第56-57页 |
2. 潮霉素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57-60页 |
2.1. 基因枪介导法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57-58页 |
2.2. 农杆菌介导法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58-60页 |
3. 去除选择标记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水稻转化 | 第60-62页 |
3.1. 双T-DNA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0页 |
3.2. 双T-DNA载体转化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60-61页 |
3.3. 转基因T0植株目的基因与选择标记基因共转化频率 | 第61页 |
3.4. 转化植株后代目的基因与选择标记基因的分离结果 | 第61-62页 |
4.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62-73页 |
4.1. 转基因植株的PCR分析 | 第62-69页 |
4.2. 转基因植株的PCR-Southern blotting分析 | 第69-71页 |
4.3. 转基因植株基因组Southem blotting检测 | 第71-73页 |
5. 转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73-75页 |
5.1. 转基因植株的潮霉素抗性分析 | 第73-74页 |
5.2. 抗虫基因与潮霉素抗性基因的遗传一致性分析 | 第74-75页 |
6. 目的基因表达研究 | 第75-76页 |
6.1. 转sck基因水稻的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测定结果 | 第75页 |
6.2.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75页 |
6.3. 植物凝集素活性检测 | 第75-76页 |
7. 核基质结合区(MARs)对转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6-77页 |
8. 抗性基因的聚合 | 第77-79页 |
9. 转基因水稻材料的田间农艺性状 | 第79-81页 |
9.1. 转gna恢复系SH527的田间农艺 | 第79页 |
9.2. 转sck广亲合系W2008的农艺性状 | 第79-80页 |
9.3. 其它转基因植株的一些农艺性状 | 第80-81页 |
10. 转基因水稻的抗虫性 | 第81-83页 |
10.1. 转基因水稻的室内抗虫性测定结果 | 第81-82页 |
10.2. 转基因植株的田间抗虫性 | 第82-83页 |
11. 转基因杂交稻的配制 | 第83-87页 |
11.1. 转基因杂交稻亲本抗虫基因的纯合 | 第83-84页 |
11.2. 转抗虫基因杂交稻的农艺性状 | 第84-85页 |
11.3. 杂交稻外源基因的分子检测 | 第85-86页 |
11.4. 外源基因在杂交稻中的表达 | 第86-87页 |
Ⅳ. 讨论 | 第87-94页 |
1. 水稻遗传转化受体系统 | 第87-88页 |
2. 水稻遗传转化方法 | 第88-89页 |
3.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遗传稳定性 | 第89页 |
4. 稳定和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89-90页 |
5. 克服转基因中选择标记基因的安全隐患 | 第90-91页 |
6. 转基因在杂交稻育种中的运用 | 第91-94页 |
Ⅴ. 结论 | 第94-95页 |
Ⅵ. 参考文献 | 第95-108页 |
Ⅶ. 附录 | 第108-122页 |
附表1: 水稻转基因一览表 | 第108-116页 |
附表2: 转基因水稻的农艺性状 | 第116-120页 |
附表3: 含sck转基因水稻的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CpTI)含量 | 第120-121页 |
附图1: 双T-DNA植物载体pCDMARUSCKP-HPT的构建过程 | 第121-122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