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元喷嘴混合腔特性实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3页 |
| §1.1 研究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 第6-7页 |
| §1.2 国内外研究工作的进展 | 第7-11页 |
| 1.2.1 三组元发动机的研究进展 | 第7-8页 |
| 1.2.2 Y型口贲嘴的研究进展 | 第8-9页 |
| 1.2.3 液流破碎过程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1.3 本文的工作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案 | 第13-21页 |
| §2.1 引言 | 第13页 |
| §2.2 实验系统 | 第13-14页 |
| §2.3 试验件设计 | 第14-19页 |
| 2.3.1 热试喷嘴和喷注器的设计 | 第14-17页 |
| 2.3.2 冷试实验件的设计 | 第17-19页 |
| §2.4 试验过程 | 第19-21页 |
| 2.4.1 流量特性试验 | 第19页 |
| 2.4.2 雾化特性试验 | 第19-20页 |
| 2.4.3 光测试验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流量特性研究 | 第21-40页 |
| §3.1 引言 | 第21-22页 |
| §3.2 喷嘴流量系数的计算 | 第22-24页 |
| 3.2.1 液体入口流量系数的计算 | 第22页 |
| 3.2.2 气体入口流量系数的计算 | 第22-23页 |
| 3.2.3 气液两相流流量系数的计算 | 第23-24页 |
| §3.3 喷嘴控制参数对流量特性的影响 | 第24-29页 |
| 3.3.1 控制参数对混合腔压力的影响 | 第25页 |
| 3.3.2 液体压降对液体流量系数的影响 | 第25-27页 |
| 3.3.3 气体压降对气体流量系数的影响 | 第27页 |
| 3.3.4 控制参数对两相流流量的影响 | 第27-29页 |
| §3.4 混合腔结构参数对两相流流量系数的影响 | 第29-38页 |
| 3.4.1 混合腔出口过渡角度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4.2 混合腔宽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 3.4.3 混合腔长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 3.4.4 混合腔测压位置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4.5 内外喷嘴缩进长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 3.4.6 混合腔进气位置的影响 | 第36-38页 |
| §3.5 冷热试比较 | 第38-39页 |
| 3.5.1 引言 | 第38页 |
| 3.5.2 冷热试比较 | 第38-39页 |
| §3.6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雾化特性研究 | 第40-55页 |
| §4.1 引言 | 第40-42页 |
| §4.2 喷嘴控制参数对雾化特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 §4.3 不同混合腔出口过渡角度对雾化特性的影响 | 第44-47页 |
| 4.3.1 氢气压降0.6MPa时试验结果对比 | 第45-46页 |
| 4.3.2 煤油压降1.0MPa时试验结果对比 | 第46-47页 |
| §4.4 不同混合腔长度对雾化特性的影响 | 第47-50页 |
| 4.4.1 氢气压降0.6MPa时试验结果对比 | 第48-49页 |
| 4.4.2 煤油压降1.0MPa时试验结果对比 | 第49-50页 |
| §4.5 不同混合腔宽度对雾化特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 4.5.1 氢气压降0.6MPa时试验结果对比 | 第50-51页 |
| 4.5.2 煤油压降1.0MPa时试验结果对比 | 第51-52页 |
| §4.6 不同缩进长度对雾化特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 4.6.1 氢气压降0.6MPa时试验结果对比 | 第52-53页 |
| 4.6.2 煤油压降1.0MPa时试验结果对比 | 第53-54页 |
| §4.7 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光测实验研究 | 第55-60页 |
| §5.1 引言 | 第55页 |
| §5.2 光测试验系统 | 第55-56页 |
| §5.3 光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