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8-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2.1 几丁质酶基因与植物抗病基因工程 | 第8-11页 |
1.2.2 大豆再生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 第11-13页 |
1.2.3 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3 展望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2-23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1.2 外植体 | 第22页 |
2.1.3 农杆菌菌株 | 第22-23页 |
2.1.4 PCR检测材料 | 第23页 |
2.2 方法 | 第23-30页 |
2.2.1 外植体获得 | 第23-24页 |
2.2.2 大豆子叶节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4页 |
2.2.3 选择压的确定 | 第24-25页 |
2.2.4 除菌剂及其浓度的确定 | 第25页 |
2.2.5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的遗传转化 | 第25-28页 |
2.2.6 PCR检测 | 第28-29页 |
2.2.7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6页 |
3.1 大豆子叶节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0-33页 |
3.1.1 大豆不同基因型子叶节丛生芽分化的差异 | 第30页 |
3.1.2 不同的BA浓度对子叶节丛生芽分化的影响 | 第30页 |
3.1.3 外植体大小对子叶节丛生芽分化的影响 | 第30-32页 |
3.1.4 生根培养基筛选 | 第32-33页 |
3.2 作为选择压力的抗生素的种类及浓度的确定 | 第33-38页 |
3.2.1 新霉素(Neo)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33-36页 |
3.2.2 卡那霉素(Km)的筛选浓度的确定 | 第36-38页 |
3.3 除菌剂及其浓度确定 | 第38-39页 |
3.3.1 头孢唑啉钠(Cef)对大豆子叶节丛生芽分化的影响 | 第38页 |
3.3.2 头孢唑啉钠(Cef)对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生根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 | 第39-45页 |
3.4.1 LBA4404和EHA105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9-40页 |
3.4.2 遗传转化时超声波辅助处理时间范围的确定 | 第40-42页 |
3.4.3 不同外植体基因型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4 不同菌株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43页 |
3.4.5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的四个重要影响因素的正交实验 | 第43-45页 |
3.5 转化体的PCR检测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6.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附录1 | 第59-61页 |
附录2 | 第61-63页 |
附录3 | 第63-64页 |
附录4 | 第64-65页 |
图 版 | 第65-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