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能互补的热泵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西北地区能源现状 | 第13页 |
·课题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利用太阳能供热的研究 | 第14-15页 |
·利用热泵系统供热的研究 | 第15-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及对本课题的启示 | 第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课题的启示 | 第19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创新性 | 第19-21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20页 |
·课题创新性 | 第20-21页 |
第2章 CEHP 系统的结构设计及部件参数 | 第21-32页 |
·室内热负荷计算 | 第21-25页 |
·供热面积参数 | 第21-22页 |
·最佳平衡点温度 | 第22-23页 |
·建筑围护结构热负荷计算 | 第23-25页 |
·压缩机的选型 | 第25-26页 |
·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设计 | 第26-27页 |
·空气换热器结构参数 | 第27-28页 |
·毛细管的选取 | 第28页 |
·太阳能真空管集热面积的选取 | 第28-29页 |
·测量装置的选型 | 第29-30页 |
·CEHP 系统的建立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CEHP 系统各部件理论模型 | 第32-41页 |
·压缩机模型建立 | 第32-33页 |
·制冷剂质量流量 | 第32-33页 |
·压缩机功率 | 第33页 |
·冷凝器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蒸发器模型的建立 | 第34-37页 |
·水—制冷剂蒸发器的模型 | 第34-35页 |
·传热方程 | 第35页 |
·制冷剂侧换热系数 | 第35-37页 |
·空气—制冷剂蒸发器的模型 | 第37页 |
·毛细管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能量方程 | 第37页 |
·流量特性方程 | 第37-38页 |
·制冷剂热力性质计算模型 | 第38-40页 |
·饱和压力和饱和温度 | 第38页 |
·液体焓 | 第38-39页 |
·饱和气体焓 | 第39页 |
·过热气体焓 | 第39页 |
·饱和气体比容 | 第39-40页 |
·过热气体比容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CEHP 系统的冬季供热性能分析 | 第41-65页 |
·冬季特定环境条件下系统的供热实验性能分析 | 第41-54页 |
·主要性能指标 | 第41-42页 |
·单一空气源模式冬季典型工况制热性能分析 | 第42-48页 |
·双热源模式冬季典型工况制热性能分析 | 第48-54页 |
·全天 24 小时供热性能分析 | 第54-60页 |
·系统全天 24 小时制热性能分析 | 第54-57页 |
·能量收支分析 | 第57-59页 |
·系统运行策略分析 | 第59-60页 |
·单一空气源热泵的制热性能 | 第60-61页 |
·CEHP 系统火用分析 | 第61-62页 |
·循环系统火用效率的计算 | 第61页 |
·特定工况下的结论 | 第61-62页 |
·双热源运行模式优化互补机理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5页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65页 |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