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关于运动式执法的概念 | 第12页 |
·关于运动式执法的成因 | 第12-13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运动式执法概述 | 第15-19页 |
·运动式执法的含义 | 第15页 |
·"运动式执法"与"法治运动化"现象的关系 | 第15-17页 |
·"法治运动化"现象背景 | 第15-16页 |
·"法治运动化"的内涵及其与"运动式执法"的关系 | 第16-17页 |
·运动式执法的特征 | 第17页 |
·从产生过程看运动式执法的特征 | 第17页 |
·从性质看运动式执法的特征 | 第17页 |
·运动式执法典型案例简介 | 第17-19页 |
·山西"黑砖窑"事件 | 第17-18页 |
·阜阳奶粉事件 | 第18页 |
·以上事件共同反映出的问题 | 第18-19页 |
第3章 运动式执法的缺陷及危害 | 第19-23页 |
·运动式执法的缺陷 | 第19-20页 |
·运动式执法违背了政府行政权的基本准则 | 第19页 |
·运动式执法增加了行政执法的成本 | 第19-20页 |
·运动式执法不能有效防范违法行为的发生 | 第20页 |
·运动式执法违背市场运行规律 | 第20页 |
·运动式执法的危害 | 第20-23页 |
·运动式执法损害了政府的信用 | 第20-21页 |
·运动式执法弱化了法律的权威 | 第21页 |
·运动式执法有悖法治精神 | 第21页 |
·运动式执法效率低的情况下造成了执法机关资源的浪费 | 第21-23页 |
第4章 运动式执法存在的根源及现实性分析 | 第23-27页 |
·运动式执法存在的根源 | 第23-25页 |
·文化因素 | 第23页 |
·社会因素 | 第23-24页 |
·体制因素 | 第24页 |
·机制因素 | 第24-25页 |
·运动式执法存在的现实性分析 | 第25-27页 |
·转型期违法活动形势严峻的特殊国情 | 第25页 |
·生活中民众报应情感强烈的特殊民情 | 第25页 |
·政策治国色彩浓厚 | 第25-27页 |
第5章 境外相关政策对我国运动式执法改革的启示 | 第27-30页 |
·日本打击暴力团违法犯罪政策 | 第27-28页 |
·强化行政处分 | 第27页 |
·强化法律规制 | 第27页 |
·推进驱逐暴力团的运动 | 第27-28页 |
·德国针对违法行为的“重重”政策 | 第28页 |
·香港特区打击有组织违法活动的政策 | 第28-29页 |
·日本、德国及香港相关政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0页 |
·日本、德国及香港相关政策的共同特点 | 第29页 |
·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0页 |
第6章 关于改革运动式执法的对策 | 第30-38页 |
·对我国现行行政执法体系的完善 | 第30-32页 |
·在意识层面上,牢固树立宪政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 第30-31页 |
·在体制方面,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执法体制 | 第31页 |
·在机制方面,创新执法队伍的建设,完善执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 第31页 |
·在操作层面,强化行政程序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 第31-32页 |
·适时推进制度性执法建设 | 第32-34页 |
·制度性执法的优势 | 第32-33页 |
·制度性执法的建构 | 第33-34页 |
·修正运动式执法 | 第34-35页 |
·正确认识运动式执法的局限性 | 第34-35页 |
·修正运动式执法的具体步骤 | 第35页 |
·建立专门的运动式执法协调机构 | 第35-38页 |
·建立专门运动式执法协调机构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专门的运动式执法协调机构的具体职能 | 第36-3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