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2 “小产权房”发展综述 | 第12-16页 |
·“小产权房”定义 | 第12页 |
·“小产权房”与“大产权房”区别 | 第12页 |
·“小产权房”的发展历史 | 第12-14页 |
·“小产权房”的存在类型 | 第14-15页 |
·从“小产权房”的用途分 | 第14页 |
·从“小产权房”的产权形式分 | 第14页 |
·从“小产权房”购房者的需求分 | 第14-15页 |
·“小产权房”出现的地域与规模 | 第15-16页 |
3 “小产权房”产生原因分析 | 第16-21页 |
·城市高房价成为催生“小产权房”产生的直观原因 | 第16-17页 |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不完整 | 第17-18页 |
·农民与国家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 第18-19页 |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僵化 | 第19-20页 |
·政府部门的管理缺位 | 第20-21页 |
4 “小产权房”存在的相关问题研究 | 第21-32页 |
·“小产权房”涉及的各个利益主体 | 第21-27页 |
·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 | 第22-23页 |
·购房者 | 第23-24页 |
·政府 | 第24-25页 |
·房地产开发商 | 第25-27页 |
·“小产权房”不能平抑高房价 | 第27-28页 |
·“小产权房”不会动摇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 | 第28-29页 |
·“小产权房”的出现具有其特殊的积极意义 | 第29-32页 |
5 土地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2-44页 |
·基于农业土地使用性能的评价 | 第32-38页 |
·农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过程 | 第32-35页 |
·农用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 | 第35-38页 |
·农用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 第38页 |
·基于城市用地适宜性视角的农地评价 | 第38-41页 |
·城市用地评价指标分析 | 第38-39页 |
·城市用地评价方法研究 | 第39-41页 |
·城乡结合部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 | 第41页 |
·城乡结合部土地征用价值的评估 | 第41-44页 |
·国外土地征用补偿项目的计价标准分析 | 第41-42页 |
·城乡结合部土地征用价值的构成及合理确定 | 第42-44页 |
6 解决“小产权房”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第44-55页 |
·近期应出台政策 | 第44-46页 |
·针对已进入市场的“小产权房”的政策 | 第45-46页 |
·在建“小产权房”的处理 | 第46页 |
·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加强城乡土地使用管理 | 第46-48页 |
·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实施体系 | 第46页 |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 | 第46-47页 |
·改革和完善土地利用的经济运行机制 | 第47页 |
·强化政府土地管理职能,加强土地管理 | 第47页 |
·加强土地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新秩序,强化土地法制教育 | 第47-48页 |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动态监测和规划管理 | 第48页 |
·长远计划——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安置模式 | 第48-55页 |
·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 第48-50页 |
·建立科学合理的征地、土地流转机制 | 第50-52页 |
·完善现行的政绩考核体制和财税体制 | 第52-53页 |
·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服务机制 | 第53页 |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53-54页 |
·加快失地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 | 第54-55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