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4页 |
| 1 绪论 | 第14-23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4-16页 |
|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的现状 | 第14-15页 |
| ·城市新型消费模式对大型商场公共空间发展的推动 | 第15页 |
|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大型商场公共空间的影响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6-20页 |
| ·大型商场范围限定 | 第16-17页 |
|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历史渊源 | 第17-20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 ·现实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20-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框架结构 | 第21-23页 |
| 2 体验经济及大型商场公共空间解析 | 第23-40页 |
| ·体验经济与新的消费需求 | 第23-29页 |
| ·体验经济 | 第23-27页 |
| ·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消费需求 | 第27-28页 |
| ·体验经济时代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 第28-29页 |
| ·体验与体验消费 | 第29页 |
|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的构成 | 第29-34页 |
| ·内部公共空间 | 第29-32页 |
| ·外部公共空间 | 第32-34页 |
|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的特点 | 第34-38页 |
|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的职能 | 第34-38页 |
|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的创新 | 第38页 |
|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设计的新理念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3 体验经济下大型商场公共空间的设计趋向 | 第40-47页 |
| ·体验经济下大型商场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向 | 第40-42页 |
| ·公共空间的实体与虚体设计并重 | 第40-41页 |
| ·公共空间的功能复合与效益并重 | 第41页 |
| ·公共空间的层次与变换并重 | 第41-42页 |
| ·体验经济下大型商场公共空间的特色 | 第42-46页 |
| ·情景与主题化 | 第42-43页 |
| ·社区与场所化 | 第43-44页 |
| ·文化与地域化 | 第44页 |
| ·参与与娱乐化 | 第44-45页 |
| ·特异与多元化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4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中的特色体验及其生成要素与设计 | 第47-70页 |
| ·体验的概念 | 第47-48页 |
|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中的特色体验 | 第48-50页 |
| ·娱乐体验 | 第48页 |
| ·教育体验 | 第48-49页 |
| ·审美体验 | 第49-50页 |
| ·遁世体验 | 第50页 |
| ·体验对策与营造体验 | 第50-51页 |
| ·体验对策 | 第50-51页 |
| ·营造体验 | 第51页 |
|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中特色体验的生成要素及其设计 | 第51-68页 |
| ·特色体验与界面元素及其设计 | 第51-54页 |
| ·特色体验与光色环境及其设计 | 第54-59页 |
| ·特色体验与景观要素及其设计 | 第59-66页 |
| ·特色体验与传媒要素及其设计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5 大型商场公共空间体验化设计与实例分析 | 第70-96页 |
| ·体验化设计的特征 | 第70-73页 |
| ·体验化设计的互动参与性 | 第70页 |
| ·体验化设计的共性和个性 | 第70-71页 |
| ·体验化设计的游戏和娱乐性 | 第71页 |
| ·体验化设计的情景主题性 | 第71-72页 |
| ·体验化设计的人性化特性 | 第72-73页 |
| ·体验化设计的高科技性和未来性 | 第73页 |
| ·体验化设计的原则 | 第73-77页 |
| ·个性化原则 | 第73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73-74页 |
| ·多样性原则 | 第74-75页 |
| ·文化内涵原则 | 第75-76页 |
| ·可持续性原则 | 第76-77页 |
| ·体验化设计的方法 | 第77-84页 |
| ·主题营造 | 第77-80页 |
| ·场所创造 | 第80-82页 |
| ·空间构成要素的整合 | 第82-84页 |
| ·实例分析 | 第84-95页 |
| ·上海正大广场 | 第84-88页 |
| ·上海久百城市广场 | 第88-90页 |
| ·上海新天地 | 第90-93页 |
| ·日本福冈博多水城 | 第93-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6 结语 | 第96-97页 |
| 1.关于论文的必要性 | 第96页 |
| 2.关于论文的时效性 | 第96页 |
| 3.关于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96-97页 |
| 致谢 | 第97-98页 |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 附录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