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一、儒家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 第14-20页 |
(一) 义利观的确立阶段-孔、孟、荀的义利观 | 第14-15页 |
1. “先义后利”“见利思义” | 第14页 |
2. 舍生取义 | 第14-15页 |
3. 承认追求私利是人的本能欲望 | 第15页 |
(二) 儒家义利观的发展-董仲舒的义利观 | 第15-16页 |
(三) 儒家义利观的扭曲-宋明理学的义利观 | 第16页 |
(四) 儒家义利观的复归-颜元的义利观 | 第16-17页 |
(五) 儒墨道法义利观之比较 | 第17-20页 |
1. 墨家学派的义利观 | 第17页 |
2. 法家学派的义利观 | 第17-18页 |
3. 儒墨法三家义利观的比较 | 第18-20页 |
二、儒家义利观与中国传统法制理念的形成 | 第20-34页 |
(一) 儒家义利观与无讼观念 | 第20-22页 |
1. “无讼”乃“和谐”的前提条件 | 第20页 |
2.“讼”是舍“义”而逐“利”之举 | 第20-22页 |
(二) 儒家义利观与伦理主义 | 第22-24页 |
1. 道德的法律化及法律的道德化 | 第22-23页 |
2. 儒家“视法如器”的工具主义法律价值观 | 第23-24页 |
(三) 儒家义利观与刑本主义 | 第24-32页 |
1. 儒家义利观和重刑主义倾向 | 第24-28页 |
2. 儒家义利观与义务本位法的形成 | 第28-32页 |
(四) 儒家义利观与中国传统法律意识的淡薄 | 第32-34页 |
1. 和谐价值目标与法律意识淡薄 | 第32页 |
2. 道德教化与息讼厌讼 | 第32-34页 |
三、儒家义利观与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形成 | 第34-49页 |
(一) 儒家义利观与中国传统的二元法律结构 | 第34-37页 |
1. 儒家的义务观与家法族规的地位 | 第34-35页 |
2. 家族法与国家法的对峙 | 第35-37页 |
(二) 儒家义利观与中国传统发达的公法文化 | 第37-42页 |
1. 对中国传统刑法的影响 | 第37-39页 |
2. 对中国传统行政法的影响 | 第39-41页 |
3. 中国传统民法刑法化 | 第41-42页 |
(三) 儒家义利观与中国传统私法文化的缺失 | 第42-49页 |
1. 儒家义利观与中国商人及传统私法的命运 | 第42-46页 |
2. 儒家义利观与传统民法的不发达 | 第46-47页 |
3. 传统民法不发达的表现 | 第47-49页 |
四、儒家义利观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 第49-56页 |
(一) 儒家义利观对现代法治的主要影响 | 第49-52页 |
1. 儒家法律文化中的“贱讼观”、“无讼观”在当今社会的延续 | 第49-50页 |
2. 重礼轻法和法律虚无主义根深蒂固 | 第50-52页 |
3. 重刑主义和忽视个人权利 | 第52页 |
(二) 克服儒家义利观负面影响的对策性思考 | 第52-56页 |
1. 义利统一与个体权利的重视 | 第52-53页 |
2. 贵义重利与法律作用的加强 | 第53-54页 |
3. 吸收外国法律文化的有益养料,实现中国法治的创新发展 | 第54-55页 |
4. 法治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代 | 第55-56页 |
五、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在现代的应有位置-以义利观为视角 | 第56-67页 |
(一) 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儒家法律文化的矫枉过正 | 第58-59页 |
(二) 法律移植,不能无视本土法律资源 | 第59-62页 |
(三) 法律现代化与儒家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 第62-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