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教唆他人自害行为的定性与处理研究--徐某教唆王某自杀案例分析报告

内容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0页
一、案情介绍第10-11页
二、教唆自害行为定性的理论争议第11-12页
三、作者对四种不同意见的评析第12-20页
 (一) 基于被害人承诺,不宜定罪的观点第12-15页
 (二) 比照刑法“故意杀人罪”的规定类推定罪的观点第15-16页
 (三) 自害行为不构成犯罪,教唆他人自害行为不宜定罪的观点第16-17页
 (四) 教唆他人自害行为等同于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的观点第17-20页
四、教唆他人自害行为应当独立定罪第20-26页
 (一) 对这种行为不能适用共犯理论解决其刑事责任问题第22页
 (二) 这种行为不属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间接正犯的情形第22-23页
 (三) 这种行为不应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论第23-24页
 (四) 这种行为具有独立的罪质罪量第24-26页
五、教唆自害行为的成立条件第26-27页
 (一) 有教唆自害的行为第26页
 (二) 教唆对象的限制第26页
 (三) 教唆自害行为的主观心理因素第26-27页
六、教唆他人自害行为的立法设计及理解问题第27-30页
 (一) 关于法定刑幅度第27页
 (二) 关于“自伤”程度的限制第27页
 (三) 关于间接正犯第27-28页
 (四) 关于教唆行为方式及其程度第28页
 (五) 关于罪名的分则体系安排第28-30页
七、司法实践中应注意几个问题第30-32页
 (一) 教唆、帮助自杀行为与相约双方各自自杀,但一方自杀未逞第30-31页
 (二) 教唆自杀行为与无教唆故意而意外引起他人自杀行为的界限第31页
 (三) 教唆他人自杀与以暴力、胁迫等方法逼迫他人自杀的行为的界限第31-32页
结束语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5页
后记第35-36页
法律硕士论文评阅特别提示第36-37页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第37页

论文共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挪用型犯罪及其立法完善
下一篇:黑社会犯罪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