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9页 |
·概述 | 第14-15页 |
·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 第15-30页 |
·MBR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MBR操作模型 | 第16-17页 |
·膜组件的构型 | 第17-20页 |
·好氧和厌氧MBR | 第20-22页 |
·MBR的研究和应用 | 第22-28页 |
·MBR的发展趋势 | 第28-30页 |
·MBR膜污染的影响及控制研究 | 第30-39页 |
·膜污染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研究 | 第30-37页 |
·膜污染控制技术 | 第37-39页 |
·新型MBR的开发 | 第39-45页 |
·膜组件振动MBR | 第39-40页 |
·旋转流MBR | 第40-42页 |
·气升式MBR | 第42-44页 |
·组合MBR | 第44-45页 |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外置式厌氧MBR存在的问题 | 第45-46页 |
·浸没式厌氧MBR膜污染控制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8-49页 |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第4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8-49页 |
第2章 SDRAnMBR的研发和实验设计 | 第49-68页 |
·研发SDRAnMBR的理论基础 | 第49-55页 |
·MBR的物质传递及膜污染 | 第49-50页 |
·SDRAnMBR中旋转流的理论分析 | 第50-53页 |
·SDRAnMBR中的三相流特性 | 第53-54页 |
·SDRAnMBR中的三相旋转流特性 | 第54-55页 |
·实验设计 | 第55-66页 |
·设计思路 | 第55页 |
·实验工艺流程 | 第55-58页 |
·SDRAnMBR设备 | 第58-63页 |
·试验设计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3章 SDRAnMBR的启动研究 | 第68-87页 |
·引言 | 第68页 |
·SDRAnMBR的启动 | 第68-76页 |
·试验方法 | 第68-69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结论 | 第76页 |
·常规厌氧生物反应器的启动 | 第76-85页 |
·试验装置 | 第76-77页 |
·试验方案 | 第77页 |
·试验结果和讨论 | 第77-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启动特性比较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4章 SDRAnMBR处理啤酒废水的运行效能 | 第87-102页 |
·试验方法 | 第87页 |
·SDRAnMBR运行状况及参数 | 第87-88页 |
·SDRAnMBR的去除效果 | 第88-90页 |
·SDRAnMBR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90-95页 |
·进水COD浓度及HRT的影响 | 第90-92页 |
·容积负荷和冲击负荷的影响 | 第92-94页 |
·MLSS的影响 | 第94-95页 |
·碱度、VFA和碱度/VFA与SDRAnMBR的运行性能 | 第95-97页 |
·膜的贡献分析 | 第97-100页 |
·膜截留原理和作用 | 第97-98页 |
·SDRAnMBR中膜的贡献分析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5章 SDRAnMBR的膜污染机理研究 | 第102-142页 |
·引言 | 第102页 |
·SDRAnMBR膜污染试验方法 | 第102-104页 |
·SDRAnMBR的运行条件 | 第102页 |
·MBR膜污染的表征 | 第102-104页 |
·试验方法 | 第104页 |
·SDRAnMBR旋转速度对膜污染性能的影响 | 第104-114页 |
·旋转速度对SDRAnMBR膜污染性能的影响 | 第106-111页 |
·最佳操作参数的确定 | 第111-114页 |
·SDRAnMBR的污泥特性及对膜污染的影响研究 | 第114-129页 |
·SDRAnMBR的微生物和膜污染观察 | 第115-121页 |
·污泥浓度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EPS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污泥粒径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25-127页 |
·污泥粘度对膜污染的影响 | 第127-129页 |
·污泥特性阻力模型的建立 | 第129页 |
·膜污染速率分析和阻力模型 | 第129-136页 |
·膜污染速率分析 | 第129-131页 |
·膜组件各部分阻力分析 | 第131-133页 |
·膜污染阻力模型 | 第133-136页 |
·SDRAnMBR膜污染机理分析 | 第136-140页 |
·SDRAnMBR的特点 | 第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6页 |
·结论 | 第142-145页 |
·展望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