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流域综合管理之面源污染控制措施(BMPs)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5页
   ·流域综合管理第11-12页
   ·面源污染第12-14页
   ·最佳管理措施第14-22页
     ·工程措施第15-19页
     ·非工程措施第19页
     ·低环境影响措施第19-22页
   ·研究现状第22-25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5页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第25-33页
   ·观澜河流域概况第25-30页
     ·地理位置第25-27页
     ·气候条件第27页
     ·土地利用状况第27-28页
     ·背景水质监测第28-29页
     ·深圳茜坑水库概况第29-30页
   ·选题的依据、意义、方法及技术路线第30-33页
     ·项目背景、目的和意义第30页
     ·项目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0-32页
     ·研究方法第32-33页
第3章 研究区域面源污染分析第33-47页
   ·TMDL概况第33-35页
   ·国外TMDL中常用的面源污染负荷方法第35-36页
   ·国内在TMDL推广中实用的面源污染负荷方法第36-38页
     ·平均浓度法第36页
     ·单位面积输出法第36-37页
     ·回归曲线法第37页
     ·负荷函数法第37-38页
   ·茜坑水库面源污染(NPS)计算第38-41页
     ·参数率定第38-39页
     ·Ls值的估算第39-40页
     ·C值的估算第40页
     ·计算结果第40-41页
   ·茜坑水库面源污染监测和分析第41-46页
     ·采样区域布置图第41-43页
     ·试验区面源污染测试及分析第43-46页
     ·试验区面源污染结果第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面源污染控制措施设计第47-72页
   ·面源污染控制措施设计原则第47-51页
     ·构建设计流程第47-50页
     ·BMPs的选择步骤第50-51页
   ·茜坑水库BMPs设计第51-67页
     ·BMPs地址选择第51-55页
     ·BMPs设计第55-67页
     ·其它控制措施第67页
   ·成本效益核算第67-71页
   ·小结第71-72页
第5章 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监测及效果分析第72-95页
   ·监测方法第73-79页
     ·采样地点的选择第73-74页
     ·确定测试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第74-75页
     ·监测暴雨的选择第75-76页
     ·采样方法的确定第76页
     ·评估方法的确定第76-79页
   ·BMPs监测及其结果第79-84页
     ·BMPs监测基本数据第79-83页
     ·结果分析第83-84页
   ·BMPs效率评价箱图第84-87页
   ·不同BMPs污染物平均去除效果比较第87-89页
   ·BMPs进水及出水污染物正态分布图第89-92页
   ·BMPs对污染物去除效果与降雨量的关系第92-94页
   ·小结第94-95页
第6章 面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模型第95-116页
   ·最佳管理措施模型第95-98页
     ·模型的分类第95-97页
     ·模型选用原则第97-98页
   ·植生滞留槽模型的建立第98-99页
   ·模型原理第99-108页
     ·Richarlds渗透模型第99-101页
     ·土壤水力特征第101-103页
     ·蒸发及蒸腾计算(ET)第103-105页
     ·水质模型第105-108页
   ·模型的输入/输出和主要模块第108-110页
     ·模型的主要输入、输出文件第108-109页
     ·主模块功能包括第109-110页
   ·模拟结果第110-112页
   ·结论第112-116页
第7章 茜坑水库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第116-126页
   ·面源污染控制非工程措施第116-119页
     ·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措施第116-117页
     ·污染源管理措施第117-118页
     ·农林用地管理措施第118-119页
   ·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性措施第119-125页
     ·集中住宅区第120-121页
     ·果园及农业用地第121-122页
     ·裸露土地第122-124页
     ·小型工业用地第124-125页
   ·小结第125-126页
第8章 总结第126-129页
   ·结论第126-127页
   ·主要创新点第127-128页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7页
附录第137-1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频振荡通气联合部分液体通气治疗吸入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浸没式双轴旋转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