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青钱柳属资源概述 | 第11-13页 | 
| 2.胡桃科组培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3.生根机理研究 | 第16-19页 | 
| 4.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 5.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不同种源离体胚培养 | 第21-28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外植体处理与消毒 | 第21-22页 | 
|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第22页 | 
| ·观察、统计与数据分析 | 第22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 ·S_0、S_1、S_2对06庐山1~#污染率、萌发率和成苗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 ·S_1对不同种源污染率、萌发率和成苗率的影响 | 第23-25页 | 
| 3.讨论与小结 | 第25-28页 | 
| ·讨论 | 第25-26页 | 
| ·不同种源离体胚的培养与筛选 | 第25页 | 
| ·培养基中影响离体胚萌发与成苗的因素 | 第25-26页 | 
| ·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丛生芽的诱导与增殖培养 | 第28-43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28-29页 | 
| ·继代时间的筛选 | 第29页 | 
| ·初代培养基的筛选 | 第29页 | 
| ·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 第29-30页 | 
| ·观察、统计与数据分析 | 第30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 第30-32页 | 
| ·继代时间的筛选 | 第32-33页 | 
| ·初代培养基的筛选 | 第33-36页 | 
| ·06剑河3~#初代培养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 ·06庐山1~#初代培养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页 | 
| ·06云南4~#初代培养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 ·三个种源初代培养总体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 ·继代培养基的筛选 | 第36-39页 | 
| ·06剑河3~#继代培养两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06庐山1~#初代培养两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06云南4~#继代培养两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三个种源继代培养总体情况分析 | 第39页 | 
| 3.讨论与小结 | 第39-43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基本培养条件的筛选 | 第39-40页 | 
| ·丛生芽诱导增殖的问题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壮苗培养及相关生理生化基础 | 第43-59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 ·材料 | 第43页 | 
| ·添加生长调节剂进行壮苗培养 | 第43页 | 
| ·生长指标测定 | 第43-44页 | 
|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第44-46页 | 
| ·观察、统计与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 ·添加生长调节剂对青钱柳试管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稀土(硝酸镧)对青钱柳两个单株试管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烯效唑对青钱柳两个种源试管苗生长特征的影响 | 第48页 | 
| ·生长调节剂对青钱柳试管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48-53页 | 
|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50页 | 
|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动态变化 | 第51-52页 | 
| ·过氧化物酶(POD)动态变化 | 第52-53页 | 
| 3.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53页 | 
| 4.讨论与小结 | 第53-59页 | 
| ·讨论 | 第53-56页 | 
| ·稀土镧对青钱柳试管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53页 | 
| ·烯效唑对青钱柳试管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稀土镧对青钱柳试管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烯效唑对青钱柳试管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9页 | 
| 第五章 生根诱导 | 第59-65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材料 | 第59页 | 
| ·方法 | 第59-60页 | 
| ·激素和其他生根诱导物的筛选 | 第59页 | 
| ·生根方法 | 第59-60页 | 
| ·其他生根诱导条件的探索 | 第60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 ·多种添加物质生根效果比较 | 第60-62页 | 
| ·两种方法生根效果比较 | 第62页 | 
| ·其他条件对生根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 3.讨论与小结 | 第63-65页 | 
| ·讨论 | 第63-64页 | 
| ·培养基、诱导方法对试管嫩茎生根的影响 | 第63页 | 
| ·试管嫩茎的发育状态与生根的关系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不定根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65-77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 ·材料 | 第65-66页 | 
| ·研究方法 | 第66页 | 
| ·子叶不定根诱导 | 第66页 | 
|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第66页 | 
| ·观察统计与数据分析 | 第66-67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67-73页 | 
| ·不同培养基对子叶诱导不定根效果的影响 | 第67-69页 | 
| ·子叶诱导不定根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69-73页 | 
| ·子叶不定根发生及其内源IAA含量变化 | 第69页 | 
| ·子叶不定根发生及其内源ABA含量变化 | 第69-70页 | 
| ·子叶不定根发生及其内源IAA/ABA比值变化 | 第70-71页 | 
| ·子叶不定根发生及其内源GA_3含量变化 | 第71-72页 | 
| ·子叶不定根发生及其内源IAA/GA_3比值变化 | 第72页 | 
| ·子叶不定根发生及其内源ZR含量变化 | 第72-73页 | 
| ·子叶不定根发生及其内源IAA/ZR比值变化 | 第73页 | 
| 3.讨论与小结 | 第73-77页 | 
| ·讨论 | 第73-76页 | 
| ·青钱柳子叶不定根的发生 | 第73-74页 | 
| ·内、外源激素对子叶不定根发生作用的研究 | 第74-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77-81页 | 
| 1.结论 | 第77-78页 | 
| 2.本试验的创新之处 | 第78-79页 | 
| 3.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 第79页 | 
| 4.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详细摘要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