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维视野下的社区矫正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和谐思维与传统刑事司法 | 第12-18页 |
第一节 传统刑事司法理念存在的问题 | 第12-15页 |
一、对犯罪人专政的思维 | 第12-13页 |
二、对被害人权利的忽略 | 第13-14页 |
三、引发冲突与对抗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和谐思维下的社区矫正对传统刑事司法的修正 | 第15-18页 |
一、开始重视犯罪人的人权 | 第15-16页 |
二、关注被害人的权利 | 第16-17页 |
三、改变对抗性思维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社区矫正模式比较 | 第18-26页 |
第一节 探索与执行 | 第19-22页 |
一、北京模式工作之展开 | 第19-20页 |
二、上海模式工作之展开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经验与收获 | 第22-24页 |
一、北京经验 | 第22-23页 |
二、上海经验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借鉴与反思 | 第24-26页 |
一、北京模式问题 | 第24-25页 |
二、上海模式问题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社区矫正工作困境 | 第26-34页 |
第一节 立法困境 | 第26-28页 |
一、我国社区矫正立法情况 | 第26-27页 |
二、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适用困境 | 第28-30页 |
一、社区矫正适用率低 | 第28-29页 |
二、社区矫正刑的适用条件苛刻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执行困境 | 第30-32页 |
一、执行主体方面的问题 | 第30-31页 |
二、执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 第31-32页 |
第四节 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困境 | 第32-34页 |
一、被害人参与社区矫正的现状 | 第33页 |
二、被害人权益受到忽视的原因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和谐思维指导下社区矫正工作的完善 | 第34-49页 |
第一节 寻求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和谐 | 第34-39页 |
一、增加赔偿与和解措施 | 第34-36页 |
二、确保实现被害人的权利 | 第36页 |
三、使被害人参与社区矫正 | 第36-38页 |
四、建立被害人参与制度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寻求犯罪人与社区、社会的和谐 | 第39-42页 |
一、扩大缓刑、假释的适用 | 第39-41页 |
二、增设社区服务刑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寻求犯罪人与矫正工作者的和谐 | 第42-45页 |
一、建立矫正工作者与矫正对象的和谐关系 | 第42-43页 |
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 第43页 |
三、规范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组成 | 第43-45页 |
第四节 执行体制的构想 | 第45-49页 |
一、学术界的不同主张 | 第45-46页 |
二、执行主体的理性设置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