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前言 | 第11-1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9页 |
·课程 | 第15-16页 |
·课程体系的涵义 | 第16-17页 |
·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 第17-18页 |
·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 | 第18页 |
·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 第18-19页 |
3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 第19-31页 |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 第19-26页 |
·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培养目标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20-24页 |
·影响培养目标的因素 | 第24-26页 |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26-28页 |
·实践课程 | 第26-27页 |
·体育生物学课程 | 第27-28页 |
·道德类、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 | 第28页 |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 | 第28-31页 |
·学科与术科的比例 | 第28-29页 |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 | 第29-30页 |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 | 第30-31页 |
·体育生物学与人文社会学、自然科学的关系 | 第31页 |
4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一般理论 | 第31-35页 |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模式 | 第31-33页 |
·目标模式 | 第31-32页 |
·过程模式 | 第32-33页 |
·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3页 |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页 |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页 |
·直线式与螺旋式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页 |
·课程体系平衡的内涵 | 第33-34页 |
·优化整合思想的提出 | 第34-35页 |
5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设计 | 第35-41页 |
·“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和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以“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 | 第35页 |
·培养方向定位在“初级专门应用性”人才 | 第35-36页 |
·教练员、运动员、专项体育教师、体育管理者等相关体育工作者的多元化培养目标 | 第36页 |
·具备综合职业素质 | 第36页 |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 | 第36-39页 |
·重视实践环节,增加实践课程的内容 | 第36-37页 |
·体育生物学课程模块的优化整合 | 第37页 |
·重新审视道德类、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一切从实际 | 第37-39页 |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整合 | 第39-41页 |
·调整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加大术科比例 | 第39页 |
·增加选修课门数,继续加大选修课的比例 | 第39页 |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优化整合 | 第39-40页 |
·体育生物学与人文社会学、自然科学的优化整合 | 第40-4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