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8页 |
1 广西粗饲料资源概况 | 第14-17页 |
·华南象草 | 第14页 |
·矮象草 | 第14页 |
·桂牧1号杂交象草 | 第14-15页 |
·王草 | 第15页 |
·杂交狼尾草 | 第15页 |
·8493青饲类玉米 | 第15页 |
·柱花草 | 第15-16页 |
·合萌 | 第16页 |
·多花黑麦草 | 第16页 |
·稻草 | 第16页 |
·甘蔗 | 第16-17页 |
·木薯 | 第17页 |
2 粗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方法 | 第17-22页 |
·粗饲料质量检测的意义 | 第17-18页 |
·饲料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物理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化学检测技术 | 第19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 | 第19页 |
·需要进行检测分析的指标 | 第19-20页 |
·检测指标的意义 | 第20-22页 |
3 影响粗饲料营养价值的因素及粗饲料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重要性 | 第22-29页 |
·影响粗饲料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 | 第22-25页 |
·品种差异 | 第22-23页 |
·人工育种的影响 | 第23页 |
·成熟阶段 | 第23-24页 |
·叶、茎比例 | 第24页 |
·施肥 | 第24页 |
·刈割和贮存的影响 | 第24-25页 |
·粗饲料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重要意义 | 第25-29页 |
·粗饲料是反刍动物的重要营养源 | 第25-26页 |
·粗饲料的定义 | 第26页 |
·粗饲料的营养作用及其消化率 | 第26-29页 |
4 提高粗饲料营养价值的措施 | 第29-30页 |
·物理处理方法 | 第29页 |
·化学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生物处理方法 | 第30页 |
5 GI的提出 | 第30-38页 |
·国际上有关粗饲料评定的几个指数 | 第31-35页 |
·饲料相对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 | 第31-32页 |
·质量指数(QI) | 第32-33页 |
·粗饲料相对质量指数(Relative Forage Quality, RFQ) | 第33-35页 |
·在粗饲料评定指数上所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评定粗饲料品质的(GI)指数 | 第36-38页 |
·GI的优点 | 第37-38页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第38-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6页 |
·几种常用粗饲料的常规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需测指标 | 第38页 |
·测定方法 | 第38-39页 |
·水牛对几种常用粗饲料代谢能(ME)的测定 | 第39-43页 |
·试验动物 | 第39页 |
·试验原料 | 第39页 |
·试验前准备 | 第39-40页 |
·正式试验 | 第40-43页 |
·可消化有机物的计算方法 | 第43页 |
·ME的计算方法 | 第43页 |
·试验水牛对指定粗饲料自由采食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试验动物 | 第43页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试验测定指标 | 第44页 |
·试验水牛对六种常用粗饲料的表观消化率 | 第44-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4-45页 |
·常规成分分析 | 第45页 |
·AIA的测定方法 | 第45页 |
·GI(粗料分级指数)值的计算 | 第45-46页 |
2 试验结果 | 第46-58页 |
·饲喂单一指定的粗饲料的水牛体重变化 | 第46-47页 |
·水牛对6种粗料的自由采食量 | 第47-49页 |
·几种常用粗饲料常规养分分析测定结果 | 第49-50页 |
·饲喂几种常用粗饲料的试验水牛粪中养分含量测定 | 第50-51页 |
·几种常用粗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的计算 | 第51-55页 |
·几种粗饲料代谢能的计算 | 第55-57页 |
·计算6种粗饲料的GI值 | 第57-58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58-65页 |
·六种粗饲料常规成分分析比较 | 第58-59页 |
·试验动物对粗饲料自由采食量的比较以及试验动物体重的变化 | 第59-61页 |
·试验动物对六种粗饲料消化率的研究 | 第61-62页 |
·六种粗饲料的代谢能(ME) | 第62-63页 |
·六种饲料GI值的分析 | 第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