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理论分析论文

层状岩体开挖变形机制及破坏机理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层状岩体力学特性研究现状第13-20页
     ·岩土体各向异性的基本概念第13-14页
     ·层状岩体变形各向异性特征的试验研究第14-15页
     ·层状岩体强度各向异性特征的试验研究第15-16页
     ·层状岩体本构模型的研究第16-17页
     ·层状岩体工程稳定性研究第17-20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20-22页
第二章 层状岩体地质与力学赋存环境研究第22-38页
   ·概述第22-23页
   ·层状岩体地质特征第23-26页
     ·原生结构面第23-24页
     ·构造结构面第24-26页
     ·工程结构面第26页
   ·层状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第26-31页
     ·岩体力学参数研究概述第26-29页
     ·结构面力学参数取值方法第29-31页
   ·层状岩体破坏特征第31-37页
     ·近地表层状岩体破坏特性第31-33页
     ·地下洞室层状围岩破坏特性第33-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基于均匀设计-粒子群支持向量机的地应力场反演第38-65页
   ·概述第38页
   ·地应力场的一般特征第38-44页
     ·地应力场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第38-40页
     ·我国的地应力场统计分布规律第40-44页
     ·地应力场分析第44页
   ·现场测试与监测成果第44-50页
     ·地应力测试成果第44-45页
     ·地应力场沿深度分布规律的概化第45-46页
     ·原位模型试验洞监测成果第46-50页
   ·反演分析方法第50-58页
     ·均匀设计第52-53页
     ·支持向量机回归原理第53-57页
     ·粒子群优化算法简介第57页
     ·待反演参数与岩体位移的LS-SVM模型第57-58页
   ·样本构造与反演结果第58-64页
     ·样本构造第58-59页
     ·地应力场反演第59-60页
     ·反演结果第60-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层状岩体工程开挖的数值模拟方法第65-85页
   ·概述第65页
   ·节理单元模型第65-70页
     ·无厚度节理单元第65-68页
     ·等厚度节理单元第68页
     ·变厚度节理单元第68-70页
   ·考虑变形横观各向同性的遍布节理模型第70-81页
     ·FLAC3D模型简介第70-71页
     ·变形横观各向同性的遍布节理模型第71-76页
     ·变形横观各向同性遍布节理模型的实现与应用验证第76-81页
   ·离散单元法第81-83页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第81-82页
     ·离散单元法的计算机实施第82-83页
   ·层状岩体力学特性数值模拟的工程近似第83-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五章 陡倾层状岩体地下洞室开挖变形机制与破坏机理研究第85-136页
   ·概述第85-86页
   ·基于变点分析的监测信息分析方法第86-93页
     ·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检验及数据分析第86-88页
     ·变点分析概述第88页
     ·均值变点分析方法第88-91页
     ·变点分析算例第91-93页
   ·龙滩地下洞室群监测变形分析第93-105页
     ·地下洞室群监测布置与实施第93-94页
     ·主厂房开挖位移监测分析第94-101页
     ·主变室开挖位移监测分析第101-103页
     ·尾水调压井开挖位移监测分析第103-104页
     ·地下洞室群位移监测分析第104-105页
   ·层状岩体地下洞室围岩开挖变形影响因素分析第105-111页
     ·单因素影响极差分析第107-109页
     ·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第109页
     ·洞室围岩变形敏感性分析第109-111页
   ·龙滩地下洞室群围岩变形特征二维分析第111-120页
     ·二维分析模型第111-116页
     ·二维模型结果分析第116-120页
   ·龙滩地下洞室群围岩变形特征三维分析模型第120-124页
     ·整体三维模型地质概化第121-123页
     ·局部三维模型地质概化第123-124页
   ·地下洞室群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综合分析第124-135页
     ·洞室群开挖围岩的变形特征第124-126页
     ·洞室群开挖围岩的应力分布与破坏特征第126-129页
     ·洞室群开挖围岩变形稳定综合分析第129-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六章 近地表反倾向层状边坡开挖变形机制与破坏机理研究第136-181页
   ·概述第136页
   ·龙滩左岸进水口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第136-137页
   ·岩块倾倒的极限平衡方法(G-B法)的改进第137-149页
     ·岩块倾倒的极限平衡方法(Goodman-Bray方法)第138-140页
     ·底面岩桥的作用第140页
     ·岩柱边界上静水压力的计算第140-142页
     ·岩柱滑动条件的受力计算第142-143页
     ·岩柱倾倒条件的受力计算第143-144页
     ·临界水平加速度的计算第144页
     ·计算步骤第144-147页
     ·算例验证与边坡倾倒稳定分析第147-149页
   ·进水口边坡开挖变形监测成果分析第149-160页
     ·左岸高边坡变形监测布置第149-151页
     ·左岸边坡多点位移计监测变形分析第151-152页
     ·边坡岩体卸荷范围研究第152-153页
     ·左岸边坡外观变形监测结果及分析第153-160页
   ·龙滩左岸进水口边坡二维分析第160-167页
     ·边坡开挖扰动区分布第160-161页
     ·左岸边坡二维分析模型第161-164页
     ·有限元计算成果第164-167页
   ·龙滩左岸进水口边坡三维分析第167-175页
     ·边坡三维分析模型第167-168页
     ·力学模型与参数第168-170页
     ·边坡三维结果分析第170-175页
   ·龙滩左岸进水口边坡离散元分析第175-178页
     ·边坡离散元分析模型第175-176页
     ·边坡离散元结果分析第176-178页
   ·进水口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第178-179页
   ·本章小结第179-18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81-184页
   ·结论第181-183页
   ·主要创新点第183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83-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198页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98-200页
致谢第200页

论文共2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层状盐岩变形机理及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
下一篇:化学溶液及其水压作用下灰岩破裂过程宏细观力学试验与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