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触土部位生物耦合特性研究
提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4页 |
·仿生学的发展概况 | 第7-14页 |
·形态仿生 | 第8-10页 |
·结构仿生 | 第10-12页 |
·材料仿生 | 第12-14页 |
·耦合仿生 | 第14-17页 |
·耦合的定义 | 第14-15页 |
·耦合仿生 | 第15-17页 |
·摩擦问题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与生物耦合相关的研究 | 第18-20页 |
·蝼蛄的有关研究 | 第20-23页 |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蝼蛄的生物学特性及样品制备 | 第24-29页 |
·蝼蛄的生物学特性 | 第24-27页 |
·蝼蛄的类别及分布 | 第24-25页 |
·东方蝼蛄的生物学特性 | 第25-26页 |
·蝼蛄典型触土部位的选取 | 第26-27页 |
·蝼蛄的鉴别和样品制备 | 第27-29页 |
·蝼蛄样品的物种鉴别 | 第27-28页 |
·光学显微镜样品制备及体视显微观察 | 第28页 |
·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及扫描电镜观察 | 第28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蝼蛄的主要触土部位的生物耦合特性 | 第29-50页 |
·蝼蛄挖掘足的生物耦合特性 | 第29-33页 |
·蝼蛄前足的结构 | 第29-31页 |
·蝼蛄前足各部分的构形 | 第31-33页 |
·前足表面的微观形态 | 第33页 |
·蝼蛄胸背板的生物耦合特性 | 第33-42页 |
·蝼蛄胸背板的表面形态 | 第34-38页 |
·蝼蛄胸背板的组织结构 | 第38-40页 |
·蝼蛄背板的组成成分 | 第40-42页 |
·蝼蛄前翅的生物耦合特性 | 第42-49页 |
·蝼蛄翅的结构和材料 | 第43-46页 |
·蝼蛄翅的表面形态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蝼蛄背板的几何模型重构及数学分析 | 第50-71页 |
·逆向工程技术 | 第50-51页 |
·背板外形几何数据测量 | 第51-53页 |
·测量设备 | 第51-52页 |
·样品制备 | 第52-53页 |
·背板的三维扫描数据处理及模型重构 | 第53-60页 |
·Imageware 软件的处理过程 | 第53-54页 |
·蝼蛄背板的扫描数据处理 | 第54-57页 |
·蝼蛄背板的三维几何模型重构 | 第57-58页 |
·重构曲面模型精度分析 | 第58-60页 |
·背板曲线的数学模型分析 | 第60-71页 |
·数据拟合的数学基础 | 第60-62页 |
·蝼蛄背板表面轮廓线数学模型及分析 | 第62-69页 |
·曲线拟合求解的相关命令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摘要 | 第79-81页 |
Abstract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