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InSAR发展背景 | 第10-11页 |
·DInSAR技术及局限性 | 第11-14页 |
·DInSAR技术 | 第11-13页 |
·DInSAR局限性 | 第13-14页 |
·PSInSAR技术 | 第14-15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课题来源、实验数据与基础软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论文组织机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PSInSAR探测地表形变的原理与现状 | 第17-23页 |
·引言 | 第17页 |
·PSInSAR探测地表形变的原理与数据处理流程 | 第17-20页 |
·PSInSAR探测地表形变的原理 | 第17-18页 |
·PSInSAR处理流程 | 第18-19页 |
·PSInSAR技术特点 | 第19-20页 |
·PSInSAR探测地表形变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PSInSAR探测地表变形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本章小节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时序差分干涉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及PS点识别 | 第23-40页 |
·引言 | 第23-24页 |
·公共主影像的优化选取 | 第24-25页 |
·时序差分干涉图生成 | 第25-26页 |
·时序SAR影像的辐射校正 | 第26-29页 |
·PS探测方法 | 第29-38页 |
·相干系数阈值法 | 第29-31页 |
·振幅离差阈值法 | 第31-32页 |
·相位离差阈值法 | 第32-34页 |
·时序相关系数和振幅离差双阈值法 | 第34-35页 |
·改进的PS提取方法 | 第35-38页 |
·PS网络构建 | 第38-39页 |
·本章小节 | 第39-40页 |
第四章 PSInSAR形变测量解算算法理论 | 第40-48页 |
·引言 | 第40页 |
·PSInSAR算法理论模型 | 第40-43页 |
·干涉模型 | 第40-41页 |
·差分干涉模型 | 第41-42页 |
·PS相位差分模型 | 第42-43页 |
·铅垂线搜索法估算PS差分参数 | 第43-44页 |
·树型搜索法求解PS点的绝对沉降速度和高程修正值 | 第44-46页 |
·PS残留相位分解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应用PSInSAR研究上海地面沉降 | 第48-65页 |
·引言 | 第48页 |
·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成因及研究概况 | 第48-51页 |
·实验研究 | 第51-53页 |
·实验SAR数据 | 第51-52页 |
·SRTM数据 | 第52-53页 |
·数据处理 | 第5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本次研究总结 | 第65-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附录1:SRTM转化为DEM的matlab程序代码 | 第73-75页 |
附录2:PS识别方法的MATLAB代码 | 第75-78页 |
附录3:读取doris数据的MATLAB程序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