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依据及背景 | 第10-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5页 |
·深基坑开挖土体的力学与变形性状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深基坑开挖过程的应力路径试验研究 | 第26-46页 |
·引言 | 第26页 |
·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的应力路径 | 第26-27页 |
·三轴试验仪器改造与研制 | 第27-30页 |
·仪器设备功能要求 | 第27-28页 |
·功能实现及仪器特点 | 第28-30页 |
·试验方案和过程 | 第30-36页 |
·试验土质及物理力学指标 | 第30-31页 |
·应力路径试验方案 | 第31-33页 |
·土的天然固结状态的试验模拟 | 第33-35页 |
·排水条件的选取 | 第35页 |
·试验步骤 | 第35-36页 |
·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 | 第36-39页 |
·相同围压不同卸荷应力路径试验结果 | 第36-38页 |
·不同围压下卸荷应力路径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不同应力路径土体变形性状分析 | 第39-44页 |
·相同围压不同卸荷应力路径应力应变双曲线拟合 | 第39-41页 |
·侧向卸荷应力应变双曲线拟合 | 第41-42页 |
·轴向卸荷应力应变双曲线拟合 | 第42页 |
·应力应变关系归一化性状 | 第42-44页 |
·常规加荷与侧向卸荷应力路径对土体特性影响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 | 第46-74页 |
·硬化土体模型简介 | 第46-53页 |
·三轴排水试验中的双曲线关系 | 第47-48页 |
·Hardening-Soil 模型的双曲线逼近 | 第48-49页 |
·对于三相应力状态下的塑性体积应变 | 第49-50页 |
·Hardening-Soil 模型参数 | 第50-51页 |
·Hardening-Soil 模型的帽盖屈服面 | 第51-53页 |
·模型对主要模量变化的敏感度分析 | 第53-60页 |
·模量对悬臂支护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54-57页 |
·模量对单支撑支护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57-60页 |
·某工程计算参数试验及有限元模拟 | 第60-72页 |
·工程概况 | 第60-62页 |
·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 | 第62-63页 |
·模型参数试验 | 第63-67页 |
·有限元计算与分析 | 第67-72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支护桩与反压土共同作用研究 | 第74-113页 |
·基坑开挖预留反压土的现有简化分析方法 | 第74-76页 |
·超载法 | 第75页 |
·图解法 | 第75-76页 |
·反压土作用机理的有限元分析 | 第76-86页 |
·基本算例模型的建立 | 第76-77页 |
·预留反压土与悬臂开挖对比分析 | 第77-78页 |
·反压土截面影响分析 | 第78-86页 |
·考虑反压土作用简化计算方法 | 第86-92页 |
·土楔体留存系数的定义 | 第87-88页 |
·土压力调整系数 | 第88页 |
·反压土作用简化计算方法 | 第88-90页 |
·基床系数的确定 | 第90-91页 |
·算例计算与分析 | 第91-92页 |
·离心试验模拟与分析 | 第92-96页 |
·工程及离心试验概况 | 第92-94页 |
·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 第94-95页 |
·简化计算与分析 | 第95-96页 |
·仁恒海河广场项目实例分析 | 第96-106页 |
·工程概况 | 第96-98页 |
·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 第98-100页 |
·基坑支护方案 | 第100-102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2-106页 |
·分析与总结 | 第106页 |
·天津站交通枢纽实例分析 | 第106-111页 |
·工程概况 | 第106-107页 |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 第107-108页 |
·围护结构方案的选择和比较 | 第108-109页 |
·围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 第109页 |
·基坑监测 | 第109-111页 |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基坑支护空间计算方法 | 第113-158页 |
·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计算模型 | 第114-129页 |
·本文所采用的土压力计算模型 | 第114-120页 |
·本文采用土压力模型的程序实现 | 第120-121页 |
·支护结构平面受力与变形分析 | 第121-129页 |
·基坑支护体系空间计算方法 | 第129-141页 |
·空间计算问题的提出 | 第129-133页 |
·空间计算简图 | 第133-134页 |
·支撑力与支撑处位移关系曲线 | 第134-135页 |
·支护体系空间计算方法 | 第135-140页 |
·本方法主要优缺点 | 第140-141页 |
·基坑支护体系空间受力与变形分析 | 第141-147页 |
·不同计算方法内力与变形分析比较 | 第142-144页 |
·对于深浅坑的计算 | 第144-147页 |
·工程实例计算与分析 | 第147-155页 |
·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147-148页 |
·支护体系设计及施工监测方案 | 第148-150页 |
·监测结果 | 第150-153页 |
·支护体系空间计算 | 第153-155页 |
·小结 | 第155-1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8-163页 |
·结论 | 第158-161页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 第161-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2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72-173页 |
致谢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