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22页 |
|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背景 | 第12-14页 |
| ·国内外铁路客站空间组织发展概况 | 第14-18页 |
| ·高速背景下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 | 第18-22页 |
| ·研究的范围 | 第22-23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2-23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 第23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23-26页 |
|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 ·研究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 第24-26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6-27页 |
| ·文献整理与归纳总结 | 第26页 |
| ·调研分析法 | 第26页 |
| ·对比分析法 | 第26页 |
| ·举例分析法 | 第26-27页 |
| ·论文框架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运用于空间组织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28-41页 |
| ·换乘体系综述 | 第28-33页 |
| ·换乘体系的界定 | 第28-29页 |
| ·铁路客站换乘形式的分析 | 第29-32页 |
| ·中小型铁路客站换乘的基本要求 | 第32-33页 |
| ·空间导向理论 | 第33-37页 |
| ·空间导向的界定 | 第33-34页 |
| ·空间导向设计的要点 | 第34-35页 |
| ·导向的空间线索与策略 | 第35-36页 |
| ·空间导向过程的框架 | 第36页 |
| ·空间导向在中小型铁路客站中的运用 | 第36-37页 |
| ·运输心理学的运用 | 第37-39页 |
| ·旅客出行目的 | 第37-38页 |
| ·乘车行为特点 | 第38-39页 |
| ·环境心理学的运用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的影响因素 | 第41-59页 |
|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现状调研分析 | 第41-50页 |
| ·调研分析 | 第42-49页 |
| 1. 峨眉站 | 第42-44页 |
| 2. 葫芦岛北站 | 第44-46页 |
| 3. 锦州南站 | 第46-49页 |
| ·问卷调查 | 第49-50页 |
|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的影响因素 | 第50-59页 |
| ·影响换乘效率的空间要素 | 第50-51页 |
| ·旅客因素 | 第51-55页 |
| ·社会综合因素 | 第55-56页 |
| ·现代科技服务手段 | 第56-59页 |
| 第四章 高速背景下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的新特点 | 第59-75页 |
| ·高速背景下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综合比较分析 | 第59-70页 |
| ·中小型铁路客站的“横向”比较 | 第60-67页 |
| 1. 传统中小型铁路客站 | 第60-63页 |
| 2. 国外中小型铁路客站 | 第63-67页 |
| ·中小型铁路客站的“纵向”比较 | 第67-70页 |
| ·高速背景下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应具备的新特点 | 第70-75页 |
| ·“快速、高效”的客运和行车组织 | 第70页 |
| ·“简洁、清晰”的换乘体系 | 第70-71页 |
| ·功能空间规模小、设置灵活 | 第71-73页 |
| ·“等候”与“通过”并存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发展的空间模式的设计研究 | 第75-110页 |
|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空间组织的原则 | 第75-76页 |
| ·“快速、高效”的换乘 | 第75页 |
|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 第75-76页 |
| ·我国中小型客站空间组织的设计要点 | 第76-79页 |
| ·提高车站广场的“机动性、可达性” | 第77-79页 |
| ·高速背景下站内空间“动”与“静”要素的协调组织 | 第79页 |
| ·我国中小型铁路客站空间组织策略研究 | 第79-110页 |
| ·“复合式”的车站广场 | 第80-89页 |
| 1. 车站广场的交通要素 | 第80页 |
| 2. 融入城市整体空间系统秩序 | 第80-85页 |
| 3. 车站广场空间的复合化 | 第85-89页 |
| ·“综合、宽泛”的候车空间 | 第89-105页 |
| 1. 立体的进站与候车模式 | 第89-94页 |
| 2. “并置”与“交叠”,综合化的站内空间 | 第94-105页 |
| ·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模式 | 第105-110页 |
| 第六章 我国中小型客站空间模式发展趋势 | 第110-113页 |
| ·功能组织一体化 | 第110-111页 |
| ·空间模式一体化 | 第111-113页 |
| 结论 | 第113-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