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引言 | 第12页 |
| ·地震液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地震液化机理 | 第14页 |
| ·饱和黄土抗震研究 | 第14-15页 |
| ·CFG桩复合地基 | 第15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7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饱和黄土的工程特性 | 第17-26页 |
| ·黄土的分布及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 ·饱和黄土的工程性质 | 第18页 |
| ·黄土的动力特性 | 第18-26页 |
| ·黄土动力特性的分类 | 第18-19页 |
| ·黄土的动本构关系 | 第19-20页 |
| ·黄土的动强度与液化机理 | 第20-22页 |
| ·黄土的动变形 | 第22-23页 |
| ·加荷方式对黄土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23页 |
| ·黄土液化的工程判别指标与方法 | 第23-24页 |
| ·饱和黄土孔压增长模式 | 第24-25页 |
| ·饱和黄土液化的孔压标准 | 第25-26页 |
| 第3章 饱和黄土CFG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质 | 第26-43页 |
| ·CFG桩加固地基的机理 | 第26-30页 |
| ·CFG桩复合地基各部分的作用 | 第26-28页 |
| ·CFG桩对松散砂土、粉土地层的加固机理 | 第28-29页 |
| ·CFG桩的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 | 第29-30页 |
| ·CFG桩的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 第30-32页 |
| ·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 第30页 |
| ·CFG桩的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第30-32页 |
|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载试验 | 第32-43页 |
| ·实验概况 | 第32-33页 |
| ·单桩静载实验 | 第33-37页 |
| ·单桩复合静载实验 | 第37-43页 |
| 第4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65页 |
| ·动力分析方法理论 | 第43-55页 |
| ·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方法 | 第43-44页 |
| ·动荷载列阵 | 第44-45页 |
| ·单元运动微分方程 | 第45-47页 |
| ·质量矩阵 | 第47页 |
| ·阻尼矩阵 | 第47-49页 |
| ·应变矩阵 | 第49页 |
| ·应力—应变关系 | 第49-51页 |
| ·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 | 第51-52页 |
| ·非线性动力分析理论 | 第52-55页 |
| ·有效应力分析方法理论 | 第55-57页 |
| ·有效应力方法概述 | 第55-56页 |
| ·有效应力分析基本方程 | 第56-57页 |
|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57-58页 |
|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58-61页 |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1-62页 |
| ·单元网格划分及合理计算宽度的确定 | 第62-63页 |
| ·桩土接触有限元模拟 | 第63-65页 |
| 第5章 有限元模拟CFG桩复合地基地震反应 | 第65-78页 |
| ·概述 | 第65页 |
| ·模型介绍 | 第65-66页 |
| ·静载分析 | 第66-68页 |
| ·模态分析 | 第68-69页 |
| ·动力有效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77页 |
| ·孔压响应 | 第69-70页 |
| ·饱和黄土液化层厚度确定 | 第70页 |
| ·桩基动力响应 | 第70-73页 |
| ·不考虑孔隙水压力情况下桩基动力响应 | 第73-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79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展望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 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