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LD泵浦全固态激光器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LD泵浦全固态准连续绿光激光器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第二章 LD侧面泵浦全固态绿光激光器理论基础 | 第20-51页 |
| ·固体激光器理论 | 第20-25页 |
| ·掺Nd~(3+)激光晶体的能级结构及参数 | 第20-23页 |
| ·四能级激光系统速率方程理论 | 第23-25页 |
| ·调Q原理与技术 | 第25-40页 |
| ·激光器的调Q速率方程 | 第26-33页 |
| ·声光调制原理及器件 | 第33-39页 |
| ·声光调Q动态特性与激光器各参量的关系 | 第39-40页 |
| ·二次谐波理论及技术 | 第40-50页 |
| ·非线性光学效应及非线性光学耦合波方程 | 第40-42页 |
| ·二次谐波的产生以及倍频效率与相位匹配的关系 | 第42-50页 |
| ·本章小节 | 第50-51页 |
| 第三章 LD泵浦全固态激光器谐振腔设计 | 第51-71页 |
| ·LD泵浦激光晶体热透镜效应研究 | 第51-58页 |
| ·泵浦能量及热源分布 | 第52-53页 |
| ·热模型泊松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 ·温度分布 | 第54-55页 |
| ·温度梯度引起的折射率的变化 | 第55-56页 |
| ·热应力引起的折射率的变化 | 第56页 |
| ·热透镜系数 | 第56-57页 |
| ·端面效应对热焦距的影响 | 第57页 |
| ·总的热透镜焦距 | 第57-58页 |
| ·LD泵浦激光晶体热致双折射效应的研究 | 第58-61页 |
| ·热致双折射的形成机制 | 第58-60页 |
| ·热致双折射的补偿方法 | 第60-61页 |
| ·激光谐振腔特性 | 第61-70页 |
| ·光学谐振腔的模参数 | 第61-63页 |
| ·折叠腔的光束传输特性及稳定性条件分析 | 第63-66页 |
| ·折叠腔像散分析 | 第66-68页 |
| ·双棒串接折叠腔稳定性分析与像散控制 | 第68-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LD侧面泵浦腔内倍频全固态准连续绿光激光器研究 | 第71-95页 |
| ·非线性晶体的物理以及光学特性 | 第71-76页 |
| ·非线性晶体KTP的物理以及光学特性 | 第71-74页 |
| ·非线性晶体LBO的物理以及光学特性 | 第74-76页 |
| ·腔内倍频非线性晶体热效应的研究 | 第76-85页 |
| ·圆柱形非线性晶体温度场分析 | 第76-78页 |
| ·圆形LBO倍频晶体内的温度分布 | 第78-79页 |
| ·腔内倍频方形晶体热效应的研究 | 第79-82页 |
| ·腔内倍频HIGH—KTP晶体温度场分析 | 第82-83页 |
| ·偏心辐射方形非线性晶体温度场 | 第83-85页 |
| ·单模块LD侧面泵浦全固态大功率Nd:YAG/KTP准连续绿光激光器研究 | 第85-94页 |
| ·高功率准连续绿光激光器的泵浦方式和调Q方式 | 第85-87页 |
| ·谐振腔设计及分析 | 第87-89页 |
| ·实验装置 | 第89-90页 |
| ·实验结果 | 第90-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五章 LD侧泵双棒串接腔内倍频全固态准连续185W绿光激光器研制 | 第95-111页 |
| ·双棒串接V型固体激光腔的动态特性研究 | 第96-102页 |
| ·双棒串接腔的稳定性分析 | 第97-99页 |
| ·不同腔参数的比较 | 第99-102页 |
| ·全固态准连续185W绿光激光器实验研究 | 第102-105页 |
| ·实验装置 | 第102-103页 |
| ·实验结果 | 第103-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5页 |
| ·医用光纤耦合高功率绿光激光器对动物组织的实验研究 | 第105-109页 |
| ·绿光激光器医疗概述 | 第105-106页 |
| ·医用光纤耦合高功率激光器的研究意义 | 第106-107页 |
| ·绿光医疗原理及动物组织实验 | 第107-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8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及获奖情况 | 第128-130页 |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