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地下工程的发展及现状 | 第9-10页 |
| ·地下工程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 第10页 |
| ·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0-12页 |
| ·反馈分析理论 | 第12-15页 |
| ·反馈分析与反分析的概念 | 第12-13页 |
| ·反分析方法分类 | 第13页 |
| ·位移反分析发展简况 | 第13-14页 |
| ·反分析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 ·本课题的工程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本课题的工程背景 | 第15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本课题的主要成果 | 第16-18页 |
| 第2章 地下工程反馈分析理论和方法 | 第18-33页 |
| ·反馈分析的思路及步骤 | 第18-19页 |
| ·FLAC3D 的理论依据—拉格朗日元法 | 第19-20页 |
| ·拉格朗日元的基本方程 | 第19-20页 |
| ·拉格朗日元算法的基本流程 | 第20页 |
| ·FLAC3D 程序介绍 | 第20-23页 |
| ·FALC3D 程序来源、原理 | 第20-21页 |
| ·FLAC3D 程序的主要优缺点 | 第21-22页 |
| ·FLAC3D 程序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范围 | 第22-23页 |
| ·人工神经网络参数反演法 | 第23-33页 |
|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23-28页 |
| ·BP 网络的反分析应用设计 | 第28-33页 |
| 第3章 地应力回归方法研究 | 第33-51页 |
| ·地应力研究在地下工程中的重要性 | 第33-34页 |
| ·地应力的分布规律 | 第34-38页 |
| ·天然地应力的组成 | 第34-35页 |
| ·地应力场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 第35-38页 |
| ·初始应力场的生成及工程应用 | 第38-49页 |
| ·地下工程围岩初始应力场的形成方法 | 第38-40页 |
| ·各种地应力计算方法的总结 | 第40页 |
| ·FLAC3D 计算大型洞室群初始地应力场的一般方法 | 第40-43页 |
| ·FLAC3D 中产生初始地应力场的改进方法 | 第43-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4章 围岩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1-6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51-52页 |
| ·围岩参数反演的重要性 | 第51-52页 |
| ·参与反演计算的围岩参数选择 | 第52页 |
| ·参数敏感性分析的作用 | 第52-53页 |
| ·参数敏感性分析的一般方法 | 第53-56页 |
| ·单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3-55页 |
| ·多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5-56页 |
| ·参数敏感性分析在溪洛渡工程中的应用 | 第56-59页 |
| ·单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 第57-58页 |
| ·多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5章 反馈分析在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中的应用 | 第61-105页 |
| ·引言 | 第61-62页 |
| ·工程概况 | 第62-71页 |
| ·工程基本资料 | 第62页 |
| ·工程地质资料 | 第62-65页 |
| ·地下洞室群开挖方案 | 第65-66页 |
| ·洞室围岩支护措施 | 第66-68页 |
| ·洞周监测布置 | 第68-71页 |
| ·数值模型介绍 | 第71-74页 |
| ·计算范围和模型概况 | 第71页 |
| ·模型结构离散 | 第71-72页 |
| ·支护模拟 | 第72-73页 |
| ·初始地应力场回归 | 第73-74页 |
| ·参数反演及样本选取 | 第74-78页 |
| ·选择反演参数 | 第74页 |
| ·反演样本 | 第74-77页 |
| ·样本计算结果整理 | 第77-78页 |
| ·监测资料分析 | 第78-81页 |
| ·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 第78-80页 |
| ·锚杆应力监测资料分析 | 第80-8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1-93页 |
| ·第七期开挖围岩的位移 | 第81-83页 |
| ·第七期开挖围岩的应力 | 第83-84页 |
| ·第七期开挖围岩的塑性区 | 第84页 |
| ·第七期开挖锚杆锚索应力 | 第84-85页 |
| ·洞室群空间效应评价 | 第85-93页 |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93-97页 |
| ·第八期开挖围岩的位移 | 第93-94页 |
| ·第八期开挖围岩的应力 | 第94-95页 |
| ·第八期开挖围岩的塑性区 | 第95-96页 |
| ·第八期开挖锚杆锚索应力 | 第96-97页 |
| ·溪洛渡左岸工程反馈分析计算总结 | 第97-105页 |
| ·结论 | 第97-104页 |
| ·建议 | 第104-105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 致谢 | 第112-113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