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1页 |
1-1-1 国际背景 | 第15-17页 |
1-1-2 国内背景 | 第17-2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1-5 创新性研究成果 | 第25-27页 |
第二章 金融安全内涵及理论与实践研究评述 | 第27-75页 |
§2-1 金融全球化内涵及主要特征 | 第27-28页 |
§2-2 金融安全的内涵、特征及种类 | 第28-37页 |
2-2-1 金融安全概念的理论界定 | 第28-31页 |
2-2-2 金融安全概念的进一步界定 | 第31-32页 |
2-2-3 金融安全的内涵 | 第32-36页 |
2-2-4 金融安全的基本特征 | 第36页 |
2-2-5 金融安全的种类 | 第36-37页 |
§2-3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安全的关系 | 第37-39页 |
§2-4 金融安全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39-59页 |
2-4-1 金融危机理论研究 | 第39-42页 |
2-4-2 金融脆弱性理论研究 | 第42-47页 |
2-4-3 金融预警理论研究 | 第47-50页 |
2-4-4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 第50-59页 |
§2-5 金融安全实践研究综述 | 第59-68页 |
2-5-1 金融安全的阶段性研究 | 第59-62页 |
2-5-2 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的选择研究 | 第62-64页 |
2-5-3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研究 | 第64-67页 |
2-5-4 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 | 第67-68页 |
§2-6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预警制度比较 | 第68-73页 |
2-6-1 美国金融预警制度 | 第68-71页 |
2-6-2 英国金融预警制度 | 第71-72页 |
2-6-3 日本金融预警制度 | 第72页 |
2-6-4 发达国家金融预警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72-73页 |
§2-7 对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 第73-7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三章 中国金融安全运行原理与机制研究 | 第75-107页 |
§3-1 金融安全运行的基本原理 | 第75-85页 |
3-1-1 银行安全运行原理 | 第76-78页 |
3-1-2 货币安全运行原理 | 第78-79页 |
3-1-3 债务安全运行原理 | 第79-81页 |
3-1-4 股市安全运行原理 | 第81-82页 |
3-1-5 保险安全运行原理 | 第82-84页 |
3-1-6 金融体制安全运行原理 | 第84-85页 |
§3-2 金融安全运行的联动效应分析 | 第85-88页 |
§3-3 中国金融安全运行机制分析 | 第88-105页 |
3-3-1 金融安全运行的内生机制分析 | 第88-98页 |
3-3-2 金融安全运行的外生机制分析 | 第98-10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中国金融安全状况的总体分析与评价 | 第107-170页 |
§4-1 中国金融业现状与金融安全 | 第107-141页 |
4-1-1 银行业安全状况分析 | 第107-121页 |
4-1-2 证券业安全状况分析 | 第121-128页 |
4-1-3 保险业安全状况分析 | 第128-141页 |
§4-2 国际资本流动态势与中国金融安全 | 第141-151页 |
4-2-1 我国参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1-142页 |
4-2-2 金融开放下的资本流入与中国金融安全 | 第142-145页 |
4-2-3 金融开放下的资本流出与中国金融安全 | 第145-151页 |
§4-3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现状与金融安全 | 第151-160页 |
4-3-1 中国资本账户管理的现状 | 第152-156页 |
4-3-2 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进程与金融安全 | 第156-160页 |
§4-4 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与金融安全 | 第160-168页 |
4-4-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 第160-162页 |
4-4-2 钉住汇率制度下的金融安全 | 第162-166页 |
4-4-3 现行汇率制度下的金融安全 | 第166-1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第五章 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研究 | 第170-182页 |
§5-1 金融安全态势监测与预警概述 | 第170-172页 |
5-1-1 金融安全运行基本态势判断 | 第170页 |
5-1-2 金融安全态势监测与预警内涵 | 第170-171页 |
5-1-3 金融安全态势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特征 | 第171-172页 |
§5-2 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理论研究 | 第172-181页 |
5-2-1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 第172页 |
5-2-2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独特功能 | 第172-173页 |
5-2-3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工作内容 | 第173页 |
5-2-4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基本结构 | 第173-174页 |
5-2-5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活动模式 | 第174-175页 |
5-2-6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组织方式 | 第175-177页 |
5-2-7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运作程序 | 第177-179页 |
5-2-8 金融安全预警管理的对策体系 | 第179-1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六章 中国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 | 第182-203页 |
§6-1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 | 第182-185页 |
6-1-1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设计的原则 | 第182页 |
6-1-2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182-183页 |
6-1-3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的运作程序 | 第183-185页 |
§6-2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设置 | 第185-197页 |
6-2-1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185-186页 |
6-2-2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186-195页 |
6-2-3 金融安全预警区间的测定及安全等级划分 | 第195-197页 |
§6-3 金融安全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 第197-202页 |
6-3-1 模型构建原理 | 第197-200页 |
6-3-2 模型在金融安全预警的适用性分析 | 第200-20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02-203页 |
第七章 中国金融安全预警管理实证研究 | 第203-222页 |
§7-1 实验应用平台 | 第203页 |
§7-2 网络配置 | 第203-209页 |
7-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203-205页 |
7-2-2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205-207页 |
7-2-3 权重的确定 | 第207-209页 |
7-2-4 网络节点选择 | 第209页 |
§7-3 实验过程 | 第209-212页 |
7-3-1 遗传算法优化BP网络的权重、阈值 | 第209页 |
7-3-2 训练和学习 | 第209-211页 |
7-3-3 预警模型的验证 | 第211-212页 |
7-3-4 模型的预警 | 第212页 |
§7-4 预警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212-216页 |
7-4-1 安全区间的确定 | 第212-214页 |
7-4-2 预警结果分析与评价 | 第214-216页 |
§7-5 中国金融安全态势预控对策 | 第216-221页 |
7-5-1 金融安全态势的宏观预控 | 第216-218页 |
7-5-2 金融安全态势的预控对策 | 第218-219页 |
7-5-3 金融安全预控对策实施的建议 | 第219-221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221-22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22-225页 |
§8-1 结论 | 第222-224页 |
§8-2 展望 | 第224-2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25-233页 |
附录A | 第233-236页 |
附录B | 第236-240页 |
致谢 | 第240-2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241-244页 |
作者简介 | 第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