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矢状位脑片中黑质、纹状体细胞电生理特性的观察 | 第12-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2-1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3-16页 |
结果 | 第16-21页 |
1 正常功能状态细胞筛选和封接过程的判断 | 第16页 |
2 黑质神经元电生理特性记录 | 第16-21页 |
讨论 | 第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内源性多巴胺在纹状体MSN 膜电位双相波动中的作用 | 第26-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结果 | 第28-32页 |
1 MSN 的识别 | 第28页 |
2 膜电位波动的双相状态 | 第28-29页 |
3 内源性Glu 和DA 对双相膜电位波动影响 | 第29-32页 |
讨论 | 第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第三部分 皮层纹状体突触短时程可塑性及内源性多巴胺的作用 | 第37-4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3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 | 第39-45页 |
1 内源性DA 对皮层纹状体单个刺激突触反应的影响 | 第39-41页 |
2 配对刺激可塑性和内源性DA 的影响 | 第41-43页 |
3 短阵刺激可塑性及内源性DA 的影响 | 第43-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综述 | 第50-69页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详细摘要 | 第72-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