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家蚕和棉铃虫若干lethal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1页
 第一节 致死基因概述第16-26页
  1 致死基因的发现及分类第16-17页
   ·致死基因的发现第16页
   ·致死基因的分类第16-17页
  2 致死基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第17-20页
  3 家蚕致死基因的研究进展第20-26页
   ·家蚕温敏性致死品系第23-24页
   ·家蚕平衡致死品系第24-26页
 第二节 果蝇lethal(P-因子诱导突变)基因相关研究进展第26-31页
  1 lethal(3)neo18 蛋白第26-27页
  2 lethal(1)G0334 蛋白第27-28页
  3 lethal(3)s1921 蛋白第28-31页
 第三节 Triplo-lethal 基因座及Osiris 基因家族研究进展第31-36页
  1 Triplo-lethal 基因座研究进展第31-32页
  2 Osiris 基因家族研究进展第32-36页
 第四节 果蝇温敏致死突变基因Pros(Pros26~1和Prosβ2~1)相关研究进展第36-41页
  1 蛋白酶体的结构及形成机理第36-38页
  2 蛋白酶体蛋白质降解途径第38-39页
  3 果蝇Pros(Pros26~1 和Prosβ2~1)基因进展第39-41页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41-43页
 1 目的与意义第41页
 2 研究内容第41-42页
 3 研究路线第42-43页
第三章 主要试剂与常用实验方法第43-49页
 1 常用试剂第43-45页
   ·培养基第43页
   ·常用溶液第43-45页
 2 主要仪器设备第45页
 3 常用实验方法第45-49页
   ·碱裂解法少量制备质粒DNA第45-46页
   ·限制性内切酶反应第46页
   ·PCR 产物的回收第46页
   ·连接反应第46页
   ·CaCl_2 法制备E.coli 感受态细胞第46-47页
   ·重组DNA 的转化第47页
   ·重组质粒的筛选第47页
   ·利用5'-Full RACE Core Set Kit 扩增5'cDNA 末端第47页
   ·利用GeneRacerTM Kit(RLM-RACE)扩增5'cDNA 末端第47页
   ·PCR 扩增反应程序及加样体系第47-49页
第四章 家蚕lethal(p-因子诱导致死突变)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第49-84页
 第一节 具有NADH 脱氢酶功能的家蚕Bm-l(3)ne018 基因克隆及表达研究第49-61页
  1 引言第49-50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材料第50-51页
   ·实验方法第51-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Bm-l(3)neo18 基因的电子克隆第53页
   ·Bm-l(3)neo18 基因全长cDNA 克隆第53-54页
   ·Bm-l(3)neo18 基因的结构分析第54-56页
   ·Bm-l(3)neo18 基因编码蛋白质序列分析第56-58页
   ·Bm-l(3)neo18 基因的表达谱分析第58-60页
  4 讨论第60-61页
 第二节 具有丙酮酸脱氢酶功能的家蚕Bm-l(1)基因克隆及表达研究第61-69页
  1 引言第6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1-63页
   ·材料第61页
   ·实验方法第61-6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3-68页
  4 讨论第68-69页
 第三节 家蚕BmDHS 和BmDOHH 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初探第69-84页
  1 引言第6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69-72页
   ·材料第69页
   ·实验方法第69-7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2-82页
  4 讨论第82-84页
第五章 家蚕Osiris 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第84-94页
 1 引言第8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材料第84页
   ·实验方法第84-8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6-92页
   ·序列分析第86-88页
   ·基因结构分析第88-90页
   ·基因表达谱分析第90-92页
   ·染色体定位第92页
 4 讨论第92-94页
第六章 家蚕和棉铃虫Pros (Pros26~1和 Prosβ2~1)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94-114页
 1 引言第9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94-97页
   ·材料第94-95页
   ·实验方法第95-9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7-112页
 4 讨论第112-114页
   ·家蚕Pros 相关基因第112页
   ·棉铃虫Pros 相关基因第112-11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7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登录序列情况第127-129页
附录1 文中所用缩略语一览表第129-131页
附录2 氨基酸缩写一览表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与重构
下一篇:急性脑片中内源性多巴胺对皮层—纹状体突触短时程可塑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