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法院论文

陪审制度探析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9页
引言第9-12页
 一、研究缘起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三、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0页
 四、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第10-12页
第一章 陪审制度的历史发展第12-23页
 一、陪审制度的源头第12-13页
  (一) 古希腊:陪审制度的萌芽第12页
  (二) 古罗马:出现现代陪审制的痕迹第12-13页
 二、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团制度的形成第13-15页
  (一) 英国:现代陪审团制度的发祥地第13-14页
  (二) 美国:实行陪审团制度最广泛的国家第14-15页
 三、大陆法系国家参审制度的建立第15-17页
  (一) 法国:创立参审制的陪审方式第15-16页
  (二) 德国:适用参审制最广泛的国家第16页
  (三) 俄罗斯:创立人民陪审员制度第16-17页
 四、西方各国陪审制度的当代发展第17-19页
  (一) 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制度的现状及改革第17-18页
  (二) 大陆法系国家陪审制度的现状及改革第18页
  (三) 陪审团制度在一些国家的重新兴起第18-19页
 五、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起源和发展第19-23页
  (一) 萌芽阶段第19-20页
  (二) 确立、发展及停滞阶段第20-21页
  (三) 重建、淡化和复兴阶段第21-23页
第二章 陪审制度的基本理论第23-33页
 一、陪审制度的理论梳理第23-26页
  (一) 陪审制度的基本概念第23-24页
  (二) 陪审制度的理论基础第24-25页
  (三) 陪审制度的特点第25-26页
 二、陪审制度的基本价值第26-33页
  (一) 西方国家陪审制度的一般价值第26-28页
  (二)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双重价值第28-33页
第三章 中外陪审制度之比较第33-41页
 一、中外陪审制度的共性第33-34页
  (一) 共同的陪审理念第33页
  (二) 吸收普通民众参与诉讼第33-34页
  (三) 适用范围有一定限制第34页
  (四) 人员的临时性和无关联性第34页
 二、中外陪审制度的差异第34-37页
  (一)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与英美法系陪审团制度的差异第34-36页
  (二)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与大陆法系参审制度的差异第36-37页
 三、中外陪审制度多方面差异的原因第37-39页
  (一) 历史原因第37-38页
  (二) 文化原因第38页
  (三) 法律原因第38-39页
  (四) 保障原因第39页
 四、比较的启示第39-41页
  (一)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与西方陪审制度并无本质区别第39-40页
  (二) 有助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准确定位第40-41页
第四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现状第41-50页
 一、《决定》颁布以来我国人民陪审工作取得的成绩第41-42页
  (一) 人民陪审员数量增加第41页
  (二) 陪审案件数量增加第41页
  (三) 有了一定的经费保障第41-42页
  (四) 参与陪审的方式多样化第42页
 二、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运行良好地区的共同做法第42-43页
  (一) 党政部门的支持第42-43页
  (二) 选任工作比较到位第43页
  (三) 放宽陪审案件适用范围第43页
  (四) 陪审员意见得到一定尊重第43页
  (五) 注意发挥陪审员的调解作用第43页
 三、目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3-46页
  (一) 对陪审制度的认识层次不高第43-44页
  (二) 人民陪审员的代表性不够广泛第44页
  (三) 人民陪审员专职化趋势明显第44-45页
  (四) 人民陪审员的经费保障依旧不足第45页
  (五) 人民陪审员实际权力依然受限第45-46页
  (六) 人民陪审员的权责不一致第46页
 四、现阶段有关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争论第46-50页
  (一) 职业化还是民主化第46-47页
  (二) 法院权力还是民众权利第47-48页
  (三) 平民化还是精英化第48-49页
  (四) 陪审团制还是参审制第49-50页
第五章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设想第50-62页
 一、逐步推行陪审团制度的必要性第50-52页
  (一) 陪审团制度对司法腐败的遏制更有效第50-51页
  (二) 陪审团制度对民主的保障更充分第51页
  (三) 陪审团制度对自由的保障更到位第51页
  (四) 陪审团制度对司法独立的保障更全面第51-52页
 二、逐步推行陪审团制度的可行性第52-53页
  (一) 物质基础第52页
  (二) 政治基础第52-53页
  (三) 文化基础第53页
  (四) 司法基础第53页
 三、逐步推行陪审团制度的基础工程第53-55页
  (一) 培育民主的社会土壤第53-54页
  (二) 培养民众对司法的信赖和情感第54页
  (三) 恢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宪法地位第54-55页
 四、逐步推行陪审团制度的具体步骤第55-62页
  (一) 第一阶段:完善现有的参审制模式第55-57页
  (二) 第二阶段:有限度地施行人民陪审团制第57-60页
  (三) 第三阶段:全面推行人民陪审团制第60-62页
结语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70-71页
后记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浩证据思想述评--以民事证明责任理论为中心
下一篇:论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