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8页 |
·化工动力联产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 | 第16-26页 |
·多联产系统的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 | 第26-28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基于化学能与物理能梯级利用原理的多联产系统集成机理 | 第31-51页 |
·多联产系统的节能潜力与集成原则 | 第31-37页 |
·多联产系统的节能潜力 | 第31-33页 |
·多联产系统的集成原则 | 第33-37页 |
·多联产系统中化学能的梯级利用 | 第37-45页 |
·化学反应过程中(火用)平衡基本关系 | 第37-38页 |
·化工产品(火用)耗与转化率之间的关系 | 第38-43页 |
·多联产系统中化学能的梯级利用 | 第43-45页 |
·多联产系统中的化学能与物理能的综合梯级利用 | 第45-49页 |
·多联产系统节能机理 | 第45-48页 |
·多联产系统中化工岛与动力岛的耦合关系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焦炭电力联产系统 | 第51-80页 |
·典型分产系统-炼焦工艺与改进 | 第51-56页 |
·采用新型炼焦工艺的并联型焦电联产系统 | 第56-68页 |
·并联型焦电联产系统的集成 | 第57-59页 |
·并联产焦电联产系统的性能特性 | 第59-62页 |
·并联型焦电联产系统的(火用)分析与节能机理 | 第62-68页 |
·串联型焦电联产系统 | 第68-78页 |
·串联型焦电联产系统的集成 | 第68-71页 |
·串联型焦电联产系统的性能特性 | 第71-75页 |
·串联型焦电联产系统的(火用)分析与节能机理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双气头甲醇电力联产系统 | 第80-100页 |
·典型分产系统分析 | 第80-82页 |
·双气头整合的甲醇电力联产系统 | 第82-92页 |
·参比联产系统-双气头重整共制合成气的甲醇电力联产系统 | 第82-85页 |
·双气头无重整共制合成气的甲醇电力联产系统 | 第85-92页 |
·回收CO_2的双气头甲醇电力联产系统 | 第92-98页 |
·联产系统中CO_2回收的方法及集成思路 | 第92-94页 |
·回收CO_2的双气头甲醇动力联产系统及其性能分析 | 第94-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焦炭、化工与电力多功能系统 | 第100-131页 |
·焦炭、氢与电力多功能系统 | 第100-116页 |
·焦炭、氢与电力多功能系统的集成 | 第100-103页 |
·多功能系统的热力性能 | 第103-106页 |
·EUD分析及节能机理 | 第106-113页 |
·经济性及温室气体的减排 | 第113-116页 |
·焦炭、甲醇与动力多功能系统 | 第116-130页 |
·焦炭、甲醇与动力多功能系统的集成 | 第116-117页 |
·焦炭、甲醇与动力多功能系统的热力性能 | 第117-122页 |
·EUD分析及节能机理 | 第122-126页 |
·性能特性与经济性 | 第126-130页 |
·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1-134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145-147页 |
博士学位论文科研项目背景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