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鄂尔多斯高原近2000年沙漠化过程与成因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第一节 荒漠化研究背景第11-13页
  1、国际研究第11-13页
  2、国内研究第13页
 第二节 我国北方沙区历史沙漠化的研究第13-18页
  1、塔里木盆地第14-15页
  2、河西走廊第15页
  3、浑善达克沙地第15-16页
  4、科尔沁沙地第16-17页
  5、鄂尔多斯高原第17-18页
 第三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内容第18-24页
  1、选题依据第18-21页
  2、研究目的第21-22页
  3、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4-33页
 第一节 区域界定第24-27页
 第二节 自然地理概况第27-30页
  1、地质地貌第27页
  2、气候条件第27-28页
  3、水文概况第28-29页
  4、植被第29-30页
 第三节 社会经济概况第30页
 第四节 近2000年政权演替过程第30-33页
第三章 地层沉积记录的沙漠化过程第33-65页
 第一节 分析方法第34-37页
  1、粒度分析第34-35页
  2、~(14)C年代第35页
  3、光释光测年第35-37页
  4、文献记录第37页
 第二节 二道川剖面研究第37-49页
  1、剖面位置与区域环境第37-39页
  2、剖面描述及采样第39-40页
  3、实验结果第40-46页
  4、二道川剖面反映的沙漠化过程第46-49页
 第三节 保宁堡剖面研究第49-61页
  1、剖面位置、环境第49-50页
  2、剖面描述及采样第50-52页
  3、实验结果第52-58页
  4、保宁堡剖面反映的沙漠化过程第58-61页
 第四节 其他剖面的对比分析第61-65页
  1、其他剖面结果简述第62-64页
  2、剖面结果的综合分析第64-65页
第四章 古城址环境考古研究第65-96页
 第一节 概述第65-72页
  1、古城环境研究的重要性第65-67页
  2、沙漠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第67-70页
  3、研究方法第70-72页
 第二节 古城建城环境多尺度观察第72-78页
  1、不同时期的古城总体分布第72-74页
  2、古城周边环境观察第74-77页
  3、不同尺度下古城分布的环境意义第77-78页
 第三节 夯层砂反映的古城建城环境第78-95页
  1、典型古城介绍第78-83页
  2、古城夯层砂的粒度结果第83-89页
  3、扫描电镜结果第89-90页
  4、夯层砂的来源分析第90-94页
  5、夯层砂的环境意义第94-95页
 第四节 小结第95-96页
第五章 沙漠化过程与成因讨论第96-118页
 第一节 历史前期的环境背景第96-99页
  1、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早中期环境第96页
  2、遗址分布的环境信息第96-98页
  3、新华遗址的案例分析第98-99页
  4、史前的环境背景第99页
 第二节 历史时期各阶段环境复原第99-108页
  1、秦汉时期第99-101页
  2、魏晋时期第101-104页
  3、隋唐时期第104-106页
  4、宋元时期第106页
  5、明清时期第106-108页
 第三节 沙漠化成因分析第108-118页
  1、早期研究中的第一次沙漠化过程第108-109页
  2、唐中后期的沙漠化第109-111页
  3、明末至今的沙漠化第111-11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2页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第132-134页
 一、参与科研项目第132页
 二、发表论文第132-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杂网络上神经动力学研究
下一篇:表生元素在湖相沉积中的地球化学分异及环境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