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中文文摘 | 第7-22页 |
緒論 | 第22-36页 |
一、研究的動機和目的 | 第22-25页 |
二、醫易相通研究歷史回顧 | 第25-34页 |
(一) 醫易相通之起源 | 第25-27页 |
(二) 歷代醫易研究領域尚待深入之處 | 第27-34页 |
三、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 第34-36页 |
第一章 醫易關係辨析 | 第36-46页 |
第一節 "醫先於易"說 | 第37-38页 |
第二節 "醫源於易"說 | 第38-40页 |
第三節 "醫易同源"說 | 第40-41页 |
第四節 "醫易會通"說 | 第41-42页 |
第五節 醫易會通基本範疇界定 | 第42-44页 |
第六節 結語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易學氣化論與中醫學 | 第46-74页 |
第一節 八卦氣驗說與九宮八風 | 第47-52页 |
第二節 中醫學氣的範疇 | 第52-57页 |
第三節 卦氣說與十二經脈 | 第57-63页 |
第四節 大太極與人體小太極 | 第63-74页 |
一、兩太極圖 | 第64-68页 |
二、人體小太極 | 第68-74页 |
第三章 《周易》陰陽範疇與中醫學 | 第74-92页 |
第一節 先後天次序圖之陰陽 | 第75-78页 |
第二節 醫學的陰陽範疇 | 第78-81页 |
第三節 易學之陰陽與中醫學 | 第81-92页 |
一、大天地之陰陽 | 第81-84页 |
二 小天地之陰陽 | 第84-89页 |
三、養生、疾理、施治、藥物之陰陽 | 第89-92页 |
第四章 《周易》之五行範疇與中醫學 | 第92-112页 |
第一節 《易傳》之五行 | 第92-95页 |
第二節 易學之五行 | 第95-98页 |
第三節 中醫學的五行範疇 | 第98-105页 |
一、五行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係 | 第100-101页 |
二、五行之間有乘侮勝復 | 第101-104页 |
三、五行之間有制化互藏 | 第104-105页 |
第四節 兩種土旺說與中醫學 | 第105-112页 |
第五章 易學之崇道貴無論與老莊養生論 | 第112-132页 |
第一節 易學之崇道貴無論 | 第112-119页 |
一、崇本息末,道法自然 | 第112-116页 |
二 無為若水,謙卑柔弱 | 第116-119页 |
第二節 老莊的養生思想 | 第119-127页 |
一、《老子》養生思想 | 第119-122页 |
二、《莊子》養生思想 | 第122-127页 |
第三節 《易》學與中醫養生 | 第127-132页 |
第六章 《周易》三才之道與中醫學天人相應論 | 第132-160页 |
第一節 《周易》三才之道 | 第132-142页 |
一、人道合天地之道—廣大悉備 | 第133-136页 |
二、人道應天地之道—崇德廣業 | 第136-140页 |
三、人道法天地之道—裁成輔相 | 第140-142页 |
第二節 中醫學中的三才之理 | 第142-160页 |
一、萃天精地形 | 第143-145页 |
二、居天地之和 | 第145-149页 |
三、八風之理 | 第149-151页 |
四、配三才之方 | 第151-154页 |
五、成橘井杏林 | 第154-160页 |
第七章 易學對現代醫學的啓示 | 第160-186页 |
第一節 《頤》卦的中醫思想 | 第161-167页 |
第二節 《頤》卦與消渴 | 第167-176页 |
一、《頤》卦的合理飲食原則 | 第171-173页 |
二、食物是最佳的藥物 | 第173-176页 |
第三節 醫易相通卦象易理的現代啟示 | 第176-186页 |
第八章 醫易相通之現代實踐與運用 | 第186-222页 |
第一節 燒燙傷與現代醫學理論 | 第186-188页 |
一、在燒傷病理方面 | 第186-187页 |
二、在燒傷治療方面 | 第187-188页 |
三、皮膚纖維母細胞對於燒燙傷反應實驗概述 | 第188页 |
第二節 以皮膚纖維母細胞對於燒燙傷反應—以流式細胞儀及蛋白質體層次檢視為例 | 第188-192页 |
一、實驗摘要 | 第188-189页 |
二、實驗背景介紹—皮膚組織、構造及功能 | 第189-190页 |
三、燒燙傷三度四分法 | 第190页 |
四、傷口癒合過程 | 第190页 |
五、纖維母細胞所扮演的角色 | 第190-191页 |
六、MAPK訊息傳導路徑 | 第191页 |
七、環境因子與MAPK訊息傳導之關係 | 第191-192页 |
第三節 實驗目的與流程設計 | 第192-195页 |
一、實驗目的 | 第192页 |
二、實驗流程設計 | 第192-193页 |
三、實驗材料與方法 | 第193页 |
四、細胞熱處理方法(Heat shock) | 第193-194页 |
五、細胞生長活性測試(Proliferation assay) | 第194页 |
六、以流式細胞儀分析細胞存活率(Viability assay) | 第194页 |
七、以流式細胞儀分析細胞週期(Cell cycle) | 第194页 |
八、細胞内蛋白質萃取及定量 | 第194-195页 |
九、SDS-PAGE蛋白質電泳分析 | 第195页 |
十、西方墨點測試 | 第195页 |
十一、第一維等電點聚焦實驗 | 第195页 |
十二、第二維SDS-PAGE分子篩分析 | 第195页 |
第四節 實驗結果 | 第195-208页 |
一、熱處理所造成的細胞生長活性的改變 | 第195-196页 |
二、熱處理之下細胞的生長型態改變 | 第196-198页 |
三、熱處理之下的細胞存活率(Viability)影響 | 第198-201页 |
四、熱處理之下的細胞週期(Cell cycle)影響 | 第201-204页 |
五、針對特定細胞增生的指標蛋白分析 | 第204-205页 |
六、針對特定細胞凋零的指標蛋白分析 | 第205-206页 |
七、特定溫度熱處理下不同的蛋白質體表現分析 | 第206-208页 |
第五節 深入討論 | 第208-212页 |
一、熱處理後纖維母細胞的生長型態與生長曲線 | 第208页 |
二、流式細胞儀分析結果討論 | 第208-209页 |
三、西方轉漬結果討論 | 第209-212页 |
四、二維蛋白質電泳結果討論 | 第212页 |
第六節 結論—醫易相通之實驗論證 | 第212-222页 |
一、醫易印證 | 第212-213页 |
二、實驗與易學十二辟卦圖之會通 | 第213-222页 |
結論 | 第222-226页 |
參考文獻 | 第226-250页 |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 第250-252页 |
致謝 | 第252-254页 |
個人簡歷 | 第254-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