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1页 |
1 引言 | 第17页 |
2 药用植物资源 | 第17-21页 |
·种质资源的保护 | 第17-18页 |
·种质资源的道地性 | 第18-19页 |
·药用植物的栽培 | 第19-21页 |
3 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检测 | 第21-25页 |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在植物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中药材的真伪定性方面的应用 | 第24-25页 |
·近红外光谱在药用成分定量方面的应用 | 第25页 |
4 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草药材上的应用 | 第25-29页 |
·RAPD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 第26-28页 |
·ISSR技术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 | 第28-29页 |
5 板蓝植物的药用功能 | 第29-40页 |
·蓝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 第29-33页 |
·板蓝的根(南板蓝根)及青黛的药用功能 | 第33-37页 |
·南板蓝根的药用与临床记载 | 第33-36页 |
·建青黛的药用及临床记载 | 第36-37页 |
·南板蓝根与建青黛的化学成分 | 第37-38页 |
·南板蓝根的化学成分 | 第37-38页 |
·建青黛的化学成分 | 第38页 |
·板蓝植物的药材质量标准 | 第38-40页 |
·南板蓝根的质量标准 | 第38-39页 |
·建青黛的质量标准 | 第39-40页 |
6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第二章 福建板蓝植物资源的分布与植物形态学 | 第41-51页 |
1 板蓝植物的分布及主产区 | 第41页 |
2 板蓝植物的生态环境以及植物群落 | 第41-42页 |
3 板蓝植物的植物学 | 第42-44页 |
·植物形态分类学 | 第42-43页 |
·植物的形态学特征 | 第43-44页 |
4 板蓝与建青黛的本草考证 | 第44-51页 |
·板蓝的本草考证 | 第44-46页 |
·建青黛本草考证 | 第46-48页 |
·植物学中的板蓝中文名的考证 | 第48-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板蓝植物的细胞学观察 | 第5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材料 | 第51页 |
·显微制作方法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根横切面 | 第51-52页 |
·茎横切面 | 第52页 |
·叶中脉横切面 | 第52-5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板蓝药材的规范化栽培 | 第55-65页 |
一 板蓝种植基地和药材中有机氯农药及重金属残留分析 | 第55-59页 |
1 材料 | 第55-56页 |
·材料来源 | 第55页 |
·供试土壤 | 第55页 |
·供试水样 | 第55-56页 |
·供试药材 | 第5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 第56页 |
·重金属残留量的测定 | 第56页 |
·药材安全性评价 | 第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58页 |
·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分析 | 第56-57页 |
·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59页 |
·有机氯农药残留与药材安全性 | 第58页 |
·重金属含量与药材安全性 | 第58-59页 |
·试验测定结果与国际限量标准比较 | 第59页 |
二 板蓝药材的规范化栽培措施 | 第59-65页 |
1 苗圃基地选择 | 第59-60页 |
·环境的要求 | 第59-60页 |
·土壤的要求 | 第60页 |
2 整地作畦 | 第60页 |
3 施用基肥 | 第60页 |
4 种苗繁育 | 第60-61页 |
·大田种苗选育与标准 | 第60页 |
·种苗繁育管理 | 第60-61页 |
5 大田规范化栽培方法 | 第61-63页 |
·选地整地 | 第61-62页 |
·种植时间与密度 | 第62页 |
·留种技术 | 第62页 |
·套种 | 第62页 |
·田间管理 | 第62-63页 |
·病虫害防治 | 第63页 |
·采收 | 第63页 |
6 讨论与对策 | 第63-65页 |
第五章 福建板蓝植物的RAPD与ISSR分子标记分析 | 第65-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70页 |
·材料 | 第65页 |
·植物材料 | 第65页 |
·仪器 | 第65页 |
·试剂 | 第65页 |
·研究方法 | 第65-70页 |
·实验设计 | 第65-66页 |
·板蓝基因组DNA提取与纯化 | 第66页 |
·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66-67页 |
·RAPD标记分析 | 第67-68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反应体系的优选 | 第67-68页 |
·RAPD反应程序 | 第68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68页 |
·电泳检测 | 第68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8页 |
·ISSR标记分析 | 第68-70页 |
·ISSR实验程序 | 第68-69页 |
·ISSR反应体系 | 第69页 |
·ISSR反应程序 | 第69页 |
·电泳检测 | 第69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9-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5页 |
·板蓝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70页 |
·板蓝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70-71页 |
·板蓝的RAPD标记分析 | 第71-79页 |
·主要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1-74页 |
·模板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71-72页 |
·dNTP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72页 |
·镁离子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72-73页 |
·TaqDNA聚合酶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73页 |
·引物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73-74页 |
·温度梯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74页 |
·RAPD引物筛选 | 第74-78页 |
·基于RAPD标记的板蓝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8-79页 |
·板蓝的ISSR标记分析 | 第79-85页 |
·板蓝ISSR主要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9-82页 |
·模板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79-80页 |
·TaqDNA聚合酶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80页 |
·dNTP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80-81页 |
·引物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81页 |
·温度梯度对PCR反应结果的影响 | 第81-82页 |
·SSR引物筛选 | 第82-83页 |
·基于ISSR标记的板蓝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83-8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应用HPLC方法对板蓝药用成分的测定 | 第86-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材料 | 第86页 |
·试验材料 | 第86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86页 |
·方法 | 第86-89页 |
·靛蓝、靛玉红、色胺酮的提取 | 第86-87页 |
·靛蓝、靛玉红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87页 |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87-89页 |
·线性关系 | 第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2页 |
·板蓝不同生长时期的靛玉红含量变化 | 第89页 |
·板蓝不同生长时期的靛蓝含量变化 | 第89-90页 |
·板蓝不同生长时期的色胺酮含量变化 | 第90-91页 |
·板蓝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药效成分含量 | 第91-9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92-93页 |
第七章 应用近红外方法对青黛进行无损伤测定 | 第93-107页 |
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93-9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93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93-99页 |
·色谱条件 | 第93-94页 |
·系统适应性试验 | 第94页 |
·溶液的制备 | 第94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94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94页 |
·空白试验 | 第94-96页 |
·线性试验 | 第96-97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97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97页 |
·回收率试验 | 第97-98页 |
·样品测定 | 第98-99页 |
2 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 第99-10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99页 |
·数据采集 | 第99-100页 |
·近红外光谱定性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100页 |
·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建立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6页 |
·青黛中靛蓝的含量测定 | 第101-102页 |
·流动相及波长的选择 | 第101-102页 |
·样品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102页 |
·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 第102-106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102-104页 |
·对定性模型影响的因素 | 第104页 |
·对定量模型影响的因素 | 第104-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7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07-110页 |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107-109页 |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09页 |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附录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