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灾变链式理论的泥石流跟踪与防治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国际国内防灾减灾形势 | 第7-9页 |
·泥石流灾害概述 | 第9-12页 |
·链式防灾减灾理论体系 | 第12-14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泥石流灾害成灾机理研究 | 第15-34页 |
·泥石流的特点及分类 | 第15-17页 |
·普通分类 | 第15-16页 |
·工程分类 | 第16-17页 |
·泥石流灾害阶段特征 | 第17-23页 |
·泥石流发育初期的基本特征 | 第17-21页 |
·泥石流发展阶段 | 第21-22页 |
·泥石流的爆发阶段 | 第22-23页 |
·泥石流危险度判别 | 第23-26页 |
·评判因素 | 第24-25页 |
·泥石流危险等级及设防标准 | 第25-26页 |
·泥石流演化的基本原理 | 第26-34页 |
·非饱和土力学原理 | 第26页 |
·灾害链式理论 | 第26-30页 |
·泥石流动力学 | 第30-34页 |
第三章 泥石流灾害跟踪监测网络的建立 | 第34-41页 |
·泥石流灾害监测现状 | 第34-35页 |
·监测网络的建立 | 第35-38页 |
·监测系统 | 第35-37页 |
·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 | 第37-38页 |
·监测过程 | 第38-41页 |
·资料收集 | 第38-39页 |
·参数汇集整理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措施 | 第41-48页 |
·泥石流灾害治理的目的和原则 | 第41页 |
·泥石流灾害治理的目的 | 第41页 |
·泥石流灾害防治原则 | 第41页 |
·泥石流灾害治理的主要措施 | 第41-46页 |
·源头断链 | 第42-45页 |
·针对泥石流发展规律的过程防治 | 第45页 |
·针对灾后泥石流治理,减轻灾后损失 | 第45-46页 |
·泥石流灾害综合治理方案的选择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地震诱发泥石流灾变跟踪研究 | 第48-79页 |
·都汶公路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 第48-50页 |
·四川地震带 | 第48-49页 |
·四川及汶川地理特征 | 第49-50页 |
·都汶公路沿线地貌特征 | 第50页 |
·气象条件 | 第50-57页 |
·地震灾区的主要降雨背景 | 第51-52页 |
·四川地震灾区泥石流发生与降雨的关系统计 | 第52-56页 |
·降雨对地质灾害构造的影响 | 第56-57页 |
·都汶公路沿线泥石流背景条件 | 第57-61页 |
·都汶公路地形地貌条件 | 第58-59页 |
·碎屑物条件 | 第59-60页 |
·水源条件 | 第60-61页 |
·都汶公路泥石流机理研究 | 第61-65页 |
·降雨因素分析 | 第61-62页 |
·区域环境分析 | 第62-63页 |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 第63-65页 |
·都汶公路沿线道路桥梁工程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 第65-74页 |
·泥石流对公路桥梁的破坏方式 | 第65-66页 |
·重建公路桥梁的位置选择 | 第66-74页 |
·泥石流沟危险度判判识及防治方案效果跟踪 | 第74-79页 |
·泥石流模糊评判 | 第74-76页 |
·泥石流防治方案 | 第76-78页 |
·治理效果跟踪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建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