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企业年金基本理论及我国实行的现状分析 | 第18-27页 |
·企业年金概述 | 第18-23页 |
·企业年金的概念和内涵 | 第18-21页 |
·企业年金的特点、功能和实施的意义 | 第21-23页 |
·我国企业年金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23-27页 |
·我国企业年金起步晚、规模小、发展快、潜力大的特点分析 | 第24-25页 |
·我国企业年金行业和地区差异大的发展格局分析 | 第25页 |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缺乏、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客观条件的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IT业的特点和建立企业年金的需求分析 | 第27-36页 |
·IT业的范畴及特点分析 | 第27-29页 |
·IT业、IT企业及IT人员的概念 | 第27页 |
·我国IT业的发展特点 | 第27-28页 |
·我国IT业人力资源特点及福利薪酬状况 | 第28-29页 |
·建立企业年金制的理沦基础 | 第29-32页 |
·国家责任限度理论 | 第29-30页 |
·人力折旧理论 | 第30-31页 |
·延期工资理论 | 第31页 |
·持久收入假说 | 第31页 |
·生命周期理论 | 第31-32页 |
·社会、企业及个人对企业年金制的需求分析 | 第32-36页 |
·社会对企业年金制的需求分析 | 第33页 |
·IT企业对企业年金制的需求分析 | 第33-35页 |
·IT人员对企业年金制的需求分析 | 第35-36页 |
第四章 IT企业年金设计 | 第36-55页 |
·我国IT企业年金设计原则 | 第36-37页 |
·义务与权利相对应原则 | 第36页 |
·权利保持与转移原则 | 第36页 |
·私人性质原则 | 第36-37页 |
·企业年金计划的主要内容 | 第37-39页 |
·企业年金资金的筹集 | 第37页 |
·企业年金的实施方案设计 | 第37-38页 |
·企业年金基金的运作管理 | 第38-39页 |
·国内外中小企业的企业年金模式简介 | 第39-46页 |
·美国小企业年金模式简介 | 第39-41页 |
·日本小企业年金模式简介 | 第41页 |
·德国中小企业年金发展的模式简介 | 第41-42页 |
·中国香港的中小企业年金模式简介 | 第42-43页 |
·以上几国中小企业年金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对我国IT业建立企业年金的启示 | 第43-46页 |
·“2&3”模式设计 | 第46-54页 |
·“2&3”模式综述 | 第46页 |
·‘二’框架模式设计 | 第46-49页 |
·‘三’步骤模式设计 | 第49-54页 |
·“2&3”企业年金模式设计的配套措施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第55-61页 |
·LX公司企业年金案例分析 | 第55-57页 |
·案例背景和内容 | 第55-57页 |
·LX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与“‘2&3’企业年金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57页 |
·LX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与“‘2&3’企业年金模式”的异同 | 第57-58页 |
·LX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与“‘2&3’企业年金模式”的相同点 | 第57-58页 |
·LX公司企业年金计划与“‘2&3’企业年金模式”的不同点 | 第58页 |
·结合案例,提出“2&3”企业年金模式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 第58-61页 |
·“2&3”企业年金模式实施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2&3”模式实施策略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