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需求响应参与系统运行调控问题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需求响应研究综述 | 第16-27页 |
·电力负荷管理到电力需求响应的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电力需求响应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电力需求响应技术在我国研究与发展的状况 | 第23-27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第2章 电力需求响应决策因素与响应分类模型 | 第30-42页 |
·引言 | 第30页 |
·电力需求响应的决策因素 | 第30-33页 |
·负荷适应性与用户响应方式 | 第30-31页 |
·用户响应成本 | 第31-33页 |
·电力需求响应分类模型 | 第33-38页 |
·电力用户基本类型及其响应模型 | 第33-36页 |
·实例分析 | 第36-38页 |
·电力需求响应调控措施实施流程与激励和风险分析 | 第38-41页 |
·系统调控周期 | 第38页 |
·系统调控方法分析 | 第38-39页 |
·电力用户参与系统调控的实施过程 | 第39-40页 |
·系统调控的激励与风险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考虑用户响应的丰枯峰谷综合定价方法 | 第42-55页 |
·引言 | 第42-43页 |
·用户TOU 响应模型 | 第43-44页 |
·电力用户弹性特性 | 第43-44页 |
·电力用户TOU 响应度模型 | 第44页 |
·丰枯峰谷TOU 综合定价方法 | 第44-49页 |
·基本思路 | 第44-45页 |
·丰枯季节电价决策模型 | 第45-47页 |
·丰枯峰谷TOU 决策模型 | 第47-49页 |
·算例分析 | 第49-54页 |
·丰枯电价的确定 | 第49-52页 |
·丰枯峰谷TOU 的确定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需求侧可靠性差别定价方法 | 第55-69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分析 | 第56-58页 |
·系统中长期可靠性分析 | 第56-57页 |
·系统短期运行可靠性分析 | 第57-58页 |
·实施可靠性电价的条件和原则 | 第58-59页 |
·实施可靠性电价定价机制的市场条件 | 第58-59页 |
·定价原则 | 第59页 |
·需求侧可靠性定价方法 | 第59-64页 |
·需求侧可靠性电价模式 | 第60-61页 |
·基本可靠性电价的确定 | 第61-63页 |
·运行可靠性电价的确定 | 第63-64页 |
·算例分析 | 第64-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高峰期可中断负荷参与运行调控模型 | 第69-79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高峰期实施可中断负荷的方式 | 第70-71页 |
·电网公司购买可中断负荷的优化模型 | 第71-74页 |
·高峰期系统容量缺额 | 第71-72页 |
·可中断负荷的优化模型 | 第72-74页 |
·模型求解方法 | 第74-75页 |
·算例分析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紧急需求响应参与系统备用的协调优化模型 | 第79-89页 |
·引言 | 第79页 |
·EDRP 的实施 | 第79-80页 |
·备用容量配置的风险分析 | 第80-83页 |
·EDR 参与系统备用的协调优化模型 | 第83-85页 |
·协调优化模型 | 第83-84页 |
·模型求解流程 | 第84-85页 |
·算例分析 | 第85-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个人简历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