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信用评级机构法律监管研究--美国法的考察和中国借鉴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8页
引言第18-38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18-29页
 二、研究方法第29-34页
 三、基本结构和研究创新第34-38页
第一章 信用评级与信用评级机构第38-57页
 第一节 信用评级的界定第38-44页
  一、信用评级的定义第38-41页
  二、信用评级的内涵第41-44页
 第二节 信用评级机构的界定第44-53页
  一、信用评级机构的概念和特征第44-46页
  二、相关概念辨析第46-48页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功能作用第48-53页
 第三节 信用评级机构运作原理的经济学分析第53-57页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第53-54页
  二、交易成本理论第54-55页
  三、委托代理理论第55-57页
第二章 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监管规范第57-107页
 第一节 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简史第57-63页
  一、信用评级机构的前身:商业信用机构第57-58页
  二、现代信用评级机构的出现第58-60页
  三、信用评级机构的迅速发展第60-63页
 第二节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监管规范沿革第63-76页
  一、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法的地位第63-69页
  二、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法律规范沿革第69-76页
 第三节 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的理论和认识之争第76-89页
  一、理论解释第77-84页
  二、认识差距第84-89页
 第四节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及其法律监管规范第89-107页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89-93页
  二、我国和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比较第93-95页
  三、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监管规范的现状、问题及建议第95-107页
第三章 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监管第107-139页
 第一节 影响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的因素第107-113页
  一、市场准入导致评级行业高度集中第107-110页
  二、影响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的因素第110-113页
 第二节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监管制度第113-130页
  一、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监管的立法第114-117页
  二、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监管制度第117-130页
 第三节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建议第130-139页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监管的现状第130-132页
  二、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监管的问题第132-134页
  三、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市场准入监管的建议第134-139页
第四章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监管第139-176页
 第一节 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类型和表现第139-144页
  一、利益冲突类型第139-140页
  二、利益冲突表现第140-144页
 第二节 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之困:以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利益冲突为例第144-155页
  一、从“订购人付费”收入模式到“发行人付费”收入模式第144-145页
  二、评级机构收入模式转变带来利益冲突之困第145-149页
  三、评级机构“声誉”机制辩解无助于利益冲突脱困第149-155页
 第三节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监管制度第155-171页
  一、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监管的立法第155-157页
  二、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监管的具体规则第157-162页
  三、信用评级机构走出利益冲突之困的改革出路第162-171页
 第四节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监管的现状、问题和建议第171-176页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监管的现状和问题第171-174页
  二、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监管的建议第174-176页
第五章 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监管第176-209页
 第一节 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的价值和模式第176-183页
  一、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的价值第176-179页
  二、自愿信息披露模式和强制信息披露模式第179-183页
 第二节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第183-199页
  一、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监管的立法第183-187页
  二、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监管的具体规则第187-193页
  三、信息披露足够吗:监管效果的理论争鸣第193-199页
 第三节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使用非公开信息的相关问题第199-204页
  一、Regulation FD 适用问题第199-203页
  二、防止非公开信息非法使用问题第203-204页
 第四节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监管的现状、问题和建议第204-209页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监管的现状和问题第204-206页
  二、完善我国信用评级机构信息披露监管的建议第206-209页
第六章 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以司法判例为视角第209-290页
 第一节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概览和框架第209-214页
  一、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概览:历史与现实第209-212页
  二、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基本框架第212-214页
 第二节 美国证券法下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第214-232页
  一、《1933 年证券法》第11 节下的责任第214-219页
  二、《1934 年证券交易法》第 10(b)条和 10b-5 规则下的责任第219-229页
  三、《1933 年证券法》第15 节、《1934 年证券交易法》第20(a)条下的责任第229-232页
 第三节 美国普通法下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第232-275页
  一、侵权责任(过失虚假陈述)第233-250页
  二、侵权责任(欺诈)第250-254页
  三、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抗辩及其反思第254-267页
  四、违约责任第267-275页
 第四节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的构建第275-290页
  一、我国现有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规定和问题第275-276页
  二、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的构建建议第276-290页
结语第290-296页
参考文献第296-310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310-311页
后记第311-313页

论文共3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利益平衡论--基于优先权规则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外国公司跨境上市法律制度研究--欧美比较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