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绪论 | 第9-19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9-12页 |
·题目的提出 | 第9-10页 |
·题目中的名词解释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有关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 第12-16页 |
·与山岳型风景区的文化资源相关的国际公约 | 第12-15页 |
·国内有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 第15-16页 |
·国外有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 | 第16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理论基础研究 | 第16页 |
·案例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第17-19页 |
2.山前拜谒空间概述 | 第19-35页 |
·山前拜谒空间的定义和空间上的初步限定 | 第19-20页 |
·山前拜谒空间的产生——在中国早期的名山发展历程中形成 | 第20-23页 |
·早期的自然山岳崇拜——夏、商、周、春秋、战国 | 第20页 |
·名山封禅大典的正式确立——秦国 | 第20-21页 |
·五岳的确立,宗教的出现为名山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奠定了基础——汉代 | 第21页 |
·名山作为独立审美观念的成熟——魏、晋、南北朝 | 第21-22页 |
·名山发展的全盛阶段——隋、唐、宋 | 第22页 |
·名山发展的守成阶段——明、清 | 第22-23页 |
·山前拜谒空间与"天路历程"思想 | 第23-27页 |
·"天路历程"思想的形成 | 第23-25页 |
·"天路历程"的空间布局结构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页 |
·山前拜谒空间与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理论 | 第27-35页 |
·山水审美的含义 | 第27页 |
·山水与风景 | 第27-29页 |
·山水的形象美 | 第29-31页 |
·山水的审美层次 | 第31-33页 |
·山水的审美中的"三远"理论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3.泰山山前拜谒空间的特点分析 | 第35-49页 |
·泰山概况 | 第35页 |
·封五岳之首,享历代封禅 | 第35-39页 |
·泰山作为五岳中帝王封禅之代表,其"天路历程"的完整构架 | 第39-40页 |
·泰山山前拜谒空间 | 第40-46页 |
·泰山山前拜谒空间空间构成 | 第40-42页 |
·泰山山前拜谒空间道路选线与功能分区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9页 |
·优点 | 第46-47页 |
·缺点 | 第47-49页 |
4.恒山山前拜谒空间的特点分析 | 第49-55页 |
·恒山概况 | 第49页 |
·恒山山前拜谒空间 | 第49-55页 |
·恒山山前拜谒空间区别与泰山的原因 | 第49-51页 |
·恒山天路历程的完整构架 | 第51-53页 |
·恒山山前拜谒空间空间构成 | 第53-54页 |
·恒山山前拜谒空间道路选线与周边用地性质 | 第54-55页 |
5.衡山山前拜谒空间的特点分析 | 第55-63页 |
·衡山概况 | 第55页 |
·衡山山前拜谒空间 | 第55-60页 |
·衡山天路历程完整构架 | 第55-57页 |
·衡山山前拜谒空间总体布局 | 第57-58页 |
·衡山山前拜谒空间道路选线与其周边用地性质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3页 |
6.嵩山山前拜谒空间的特点分析 | 第63-75页 |
·嵩山概况 | 第63页 |
·嵩山山前拜谒空间 | 第63-75页 |
·嵩山天路历程完整构架 | 第63-66页 |
·嵩山山前拜谒空间的特点及空间构成 | 第66-70页 |
·嵩山山前拜谒空间道路选线与其周边用地性质 | 第70-75页 |
7.华山山前拜谒空间古柏行的特点分析 | 第75-87页 |
·华山概况 | 第75-76页 |
·古柏行总体布局 | 第76-82页 |
·华山天路历程完整构架 | 第76-77页 |
·古柏行空间构成 | 第77-79页 |
·古柏行功能定位及选线 | 第79-82页 |
·古柏行现状分析 | 第82-87页 |
·现状问题 | 第82页 |
·发展机遇 | 第82页 |
·评价认识 | 第82-87页 |
8.五岳山前拜谒空间异同点对比和空间模式类型划分研究 | 第87-97页 |
·差异点 | 第87-96页 |
·五岳主峰类型不同 | 第87-89页 |
·五岳山前拜谒空间的起始空间与主峰对应关系不同 | 第89-90页 |
·五岳山前拜谒空间具体的道路线型与道路长度不同 | 第90-94页 |
·五岳山前拜谒空间道路两侧用地性质不同 | 第94-96页 |
·相同点 | 第96-97页 |
9.结论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书目及文献 | 第101-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