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的价值及旅游开发研究--以西安市大兴善寺的保护与开发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构建和谐社会 | 第9-10页 |
·城市文化复兴 | 第10页 |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准备采用的措施 | 第14-15页 |
2 佛教中国化特点及其在城市空间建设上的体现 | 第15-43页 |
·佛教文化基本概况 | 第15-18页 |
·概念界定 | 第15页 |
·佛教的起源 | 第15-16页 |
·佛教的传入及形成宗派 | 第16-18页 |
·佛教中国化历程的特点 | 第18-22页 |
·融摄性 | 第18-21页 |
·调和性 | 第21页 |
·简易性 | 第21-22页 |
·佛教中国化特点在空间建设上的体现 | 第22-41页 |
·选址 | 第22-25页 |
·布局 | 第25-32页 |
·建筑特色 | 第32-35页 |
·雕像小品 | 第35-40页 |
·园林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3 佛教中国化对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 第43-61页 |
·佛教文化的价值 | 第43-44页 |
·文化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 第44-45页 |
·佛教中国化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 第45-50页 |
·佛教中国化——一个文化融合的成功案例 | 第45-46页 |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文化——需要一次文化大融合 | 第46页 |
·佛教中国化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 第46-50页 |
·佛教文化元素在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中的表达 | 第50-59页 |
·表达手法 | 第50-54页 |
·佛教文化元素在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中的表达 | 第54-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4 大兴善寺概述及发展现状 | 第61-79页 |
·大兴善寺历史沿革 | 第61-63页 |
·寺院由来 | 第61页 |
·隋唐大兴善寺布局结构 | 第61-63页 |
·修葺历史 | 第63页 |
·密宗特色 | 第63-70页 |
·密宗概述 | 第63-64页 |
·密宗仪轨 | 第64-67页 |
·密宗丛林特点 | 第67-70页 |
·大兴善寺现状概况 | 第70-77页 |
·区域环境 | 第71页 |
·文化资源概况 | 第71-74页 |
·现状建设概况 | 第74-76页 |
·旅游发展概况 | 第76-77页 |
·发展现状问题 | 第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5 大兴善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 | 第79-103页 |
·保护与开发的辩证统一 | 第79页 |
·大兴善寺的保护 | 第79-93页 |
·保护的原则 | 第79-81页 |
·大兴善寺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81-86页 |
·大兴善寺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 第86-92页 |
·密宗文化复兴 | 第92-93页 |
·大兴善寺旅游开发 | 第93-100页 |
·文化旅游及佛教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 | 第93-94页 |
·大兴善寺旅游开发原则 | 第94-95页 |
·大兴善寺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 第95-96页 |
·开发对策 | 第96-100页 |
·建议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6 结论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10-115页 |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