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高速铁路信道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载波频率 | 第12-13页 |
·频率选择特性和天线 | 第13页 |
·铁路沿线环境场景 | 第13页 |
·无线通信标准常用高移动性信道模型 | 第13-15页 |
·高移动性无线通信信道模型 | 第15-17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无线信道及OFDM系统 | 第19-31页 |
·高速铁路无线通信信道特性分析 | 第19-25页 |
·路径损耗 | 第19页 |
·多普勒效应 | 第19-22页 |
·时延扩展 | 第22-23页 |
·衰落特性 | 第23-25页 |
·穿透损耗 | 第25页 |
·信道建模及仿真 | 第25-28页 |
·平坦衰落信道建模及仿真 | 第25-26页 |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建模及仿真 | 第26-28页 |
·OFDM系统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OFDM调制解调原理 | 第28-29页 |
·OFDM系统结构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高移动性无线信道建模及仿真 | 第31-43页 |
·窄带随机信道模型 | 第31-39页 |
·Xiao信道仿真模型 | 第31-32页 |
·Qian Liu信道仿真模型及其改进 | 第32-34页 |
·改进型Qian Liu模型与Xiao模型统计特性分析 | 第34-35页 |
·改进型Qian Liu模型与Xiao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宽带随机信道模型 | 第39-42页 |
·平稳区域和相干区域分析 | 第40-41页 |
·基于随机生灭过程时变信道模型分析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双选择性衰落信道模型建模及仿真 | 第43-59页 |
·基扩展模型(BEM) | 第43-48页 |
·复指数BEM(CE-BEM) | 第44页 |
·多项式BEM(P-BEM) | 第44-45页 |
·离散余弦变换BEM(DCT-BEM) | 第45页 |
·KL-BEM | 第45-46页 |
·DPS-BEM | 第46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修正CE-BEM | 第48-50页 |
·修正CE-BEM 1 | 第48-49页 |
·修正CE-BEM 2 | 第49-50页 |
·CE-BEM改进方法 | 第50-57页 |
·MCE-BEM与modified CE-BEM相结合的改进方法 | 第50-51页 |
·前后相邻时间框架部分重叠的CE-BEM改进方法 | 第51-53页 |
·基于分段建模的CE-BEM改进方法 | 第53-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高移动场景下OFDM系统信道估计 | 第59-67页 |
·系统模型 | 第59-60页 |
·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 | 第60-62页 |
·基于BEM重建信道 | 第62-63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