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楼苗期性别差异及组织培养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2页 |
1 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差异研究概述 | 第11-17页 |
·植物的性别 | 第11页 |
·植物性别进化 | 第11页 |
·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决定 | 第11-14页 |
·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 第12-13页 |
·Y染色体性别决定 | 第12-13页 |
·X染色体/常染色体的性别决定 | 第13页 |
·XO型雄异配子型 | 第13页 |
·ZW型雌异配子型 | 第13页 |
·激素及外界其他因素影响的性别决定 | 第13-14页 |
·雌雄异株植物性别差异研究方法概述 | 第14-17页 |
·形态学研究 | 第14-15页 |
·化学药剂处理研究 | 第15页 |
·生理指标研究 | 第15页 |
·化学物质分析 | 第15-16页 |
·同工酶谱电泳技术 | 第16页 |
·分子标记研究 | 第16-17页 |
2 栝楼概述及性别差异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栝楼概述 | 第17-19页 |
·栝楼性别差异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化学药剂处理法研究栝楼性别差异 | 第19页 |
·生理指标测定法研究栝楼性别差异 | 第19页 |
·化学物质分析法研究栝楼性别差异 | 第19页 |
·同工酶电泳技术研究栝楼性别差异 | 第19-20页 |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栝楼性别差异 | 第20页 |
·栝楼的组织培养 | 第20页 |
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0-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内含物含量比较研究 | 第22-28页 |
1 前言 | 第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23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内水溶性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22-23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内可溶性糖及还原性糖含量比较 | 第23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内抗坏血酸含量比较 | 第23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内光合色素含量比较 | 第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内水溶性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23-24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内可溶性糖及还原性糖含量比较 | 第24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内抗坏血酸含量比较 | 第24-25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内光合色素含量比较 | 第25-26页 |
4 小结 | 第26页 |
5 讨论 | 第26-28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水溶性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 第26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及还原性糖含量比较 | 第26-27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抗坏血酸含量比较 | 第27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比较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栝楼雌雄株幼苗同工酶电泳研究 | 第28-32页 |
1 前言 | 第28页 |
2 方法与材料 | 第28-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酯酶同工酶电泳 | 第29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 | 第29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电泳 | 第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酯酶同工酶电泳 | 第29-30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 | 第30页 |
·栝楼雌雄株幼苗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电泳 | 第30-31页 |
4 小结 | 第31页 |
5 讨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雌雄栝楼的组织培养研究 | 第32-38页 |
1 前言 | 第3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2-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试材消毒、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32-33页 |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 | 第33页 |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 | 第33-34页 |
·生根培养基 | 第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不同培养基对雌雄栝楼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 | 第34页 |
·不同培养基对雌雄栝楼愈伤组织的分化效果 | 第34-35页 |
·不同生根培养基对雌雄栝楼无根苗的生根效果 | 第35-36页 |
4 小结 | 第36页 |
5 讨论 | 第36-38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1 | 第47-48页 |
附录2 | 第48-49页 |
附录3 | 第49-50页 |
附录4 | 第50-51页 |
附录5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