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金属腐蚀概述 | 第12-13页 |
·金属腐蚀的危害 | 第12页 |
·保护层/金属体系防腐机理 | 第12-13页 |
·评价材料耐蚀性的主要方法 | 第13-17页 |
·重量法 | 第13-14页 |
·盐雾腐蚀 | 第14页 |
·电化学极化曲线 | 第14-15页 |
·电化学阻抗谱技术 | 第15-17页 |
·电化学噪声技术 | 第17页 |
·目前工业界几种主要防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电镀技术 | 第17-18页 |
·涂装技术 | 第18页 |
·热浸镀技术 | 第18-19页 |
·热喷涂技术 | 第19页 |
·QPQ、粉末渗锌、多元共渗防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QPQ技术 | 第19-20页 |
·粉末渗锌技术 | 第20-21页 |
·多元共渗技术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24-32页 |
·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 第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试样加工 | 第25页 |
·实验工艺确定 | 第25-26页 |
·掺杂合金元素的确定 | 第25-26页 |
·工艺参数确定 | 第26页 |
·渗层结构及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金相组织分析 | 第26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26-27页 |
·电子扫描电镜(SEM) | 第27页 |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27-28页 |
·显微硬度测试 | 第27页 |
·冲击试验 | 第27-28页 |
·耐蚀性能评价方法 | 第28-32页 |
·中性盐雾腐蚀试验方法 | 第28页 |
·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方法 | 第28-30页 |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方法 | 第30-32页 |
第3章 Q235钢复合多元共渗渗层组织及耐蚀性分析 | 第32-54页 |
·Q235钢复合处理后的组织、结构与成分分析 | 第32-36页 |
·掺杂合金元素复合处理金相组织 | 第32-33页 |
·渗层横向金相组织 | 第33-35页 |
·XRD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力学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显微硬度测试结果 | 第36-37页 |
·冲击试验结果 | 第37-38页 |
·盐雾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渗层极化电流意义 | 第40-41页 |
·由极化曲线推出渗层的动力学参数 | 第41-43页 |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不同工艺试样阻抗谱对比 | 第43-44页 |
·浸泡不同时间阻抗谱变化情况 | 第44-47页 |
·电极表面形貌变化 | 第47-49页 |
·阻抗谱模型建立与电化学参数变化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35CRMO钢多元共渗后组织与性能分析 | 第54-64页 |
·不同处理工艺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54-55页 |
·力学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57页 |
·显微硬度测试结果 | 第55-56页 |
·冲击试验结果 | 第56-57页 |
·盐雾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页 |
·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阻抗谱拟合结果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提高耐腐蚀性能及腐蚀机理分析 | 第64-76页 |
·复合处理后试样的抗腐蚀性能提高原因分析 | 第64-65页 |
·合金元素对耐蚀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中性盐雾腐蚀过程机理 | 第66-72页 |
·腐蚀跟踪试验 | 第66-67页 |
·SEM能谱分析 | 第67-69页 |
·中性盐雾腐蚀机理分析 | 第69-72页 |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腐蚀机理 | 第72-76页 |
·渗层引起阻抗谱变化的原因 | 第72页 |
·利用阻抗谱变化分析腐蚀破坏过程 | 第72-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附录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