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非刑罚化概述 | 第13-16页 |
一、非刑罚化的含义 | 第13-14页 |
二、非刑罚与刑罚关系 | 第14页 |
三、非刑罚化与非犯罪化关系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非刑罚化域外考查 | 第16-21页 |
一、免刑制度和免除处罚情节 | 第16页 |
二、非刑事制裁措施对刑罚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 | 第16-18页 |
三、保安处分可以弥补刑罚功能的不足并限制刑罚的适用范围 | 第18-21页 |
第三章 非刑罚化的理论基础基础 | 第21-26页 |
一、目的刑法理论的兴盛 | 第21-23页 |
二、谦抑性刑法思想 | 第23-24页 |
三、实证犯罪学的发展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我国非刑罚化刑事政策基础 | 第26-33页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概述 | 第26-31页 |
(一) 刑事政策的界定与阐述 | 第26-27页 |
(二)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历史渊源 | 第27-30页 |
(三)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界定与阐述 | 第30-31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非刑罚化的导向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五章 我国现行非刑罚方法的评析 | 第33-38页 |
一、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的非刑罚方法 | 第33-36页 |
(一)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非刑罚方法 | 第33-34页 |
(二) 剥夺人身自由的保安措施 | 第34-35页 |
(三) 限制人身自由的保安措施 | 第35-36页 |
(四) 非人身强制的保安措施 | 第36页 |
二、我国现有非刑法方法的评析 | 第36-38页 |
(一) 立法模式不科学 | 第36-37页 |
(二) 司法化不足 | 第37页 |
(三) 缺乏程序保障 | 第37页 |
(四) 保安措施缺乏法律监督 | 第37-38页 |
第六章 我国非刑罚化之构建 | 第38-50页 |
一、免刑制度和免除处罚情节制度 | 第38-39页 |
(一) 一般免刑制度和免除处罚情节 | 第38页 |
(二) 特殊刑罚免除制度 | 第38-39页 |
二、非刑事制裁措施 | 第39-43页 |
(一) 刑事和解之构建 | 第39-41页 |
(二) 社区矫正之完善 | 第41-43页 |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保安处分制度 | 第43-50页 |
(一) 保安处分的立法模式 | 第43-47页 |
(二) 中国保安处分法的立法构想 | 第47-50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