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法与道德关系思想探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本文写作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哈特法与道德关系思想的渊源 | 第14-23页 |
·哈特对功利主义的接受和捍卫 | 第14-16页 |
·功利主义莫定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基础 | 第14页 |
·边沁在功利主义上的基本主张 | 第14-15页 |
·功利主义所面对的批判以及哈特的捍卫 | 第15-16页 |
·哈特对“休谟问题”和“休谟法则”的继承 | 第16-17页 |
·哈特对奥斯丁“法律命令说”的分析和发展 | 第17-19页 |
·“法律命令说”的内容 | 第17页 |
·哈特的分析 | 第17-18页 |
·作为前法律社会模型的法律命令说 | 第18-19页 |
·语言分析哲学方法 | 第19-20页 |
·凯尔森思想对哈特的影响 | 第20-23页 |
·基础规范之于承认规则 | 第20-21页 |
·两个“最低限度”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哈特法与道德关系思想的内容 | 第23-34页 |
·原初规则和衍生规则结合的法律思想 | 第23-27页 |
·“内在观点”的提出 | 第23-24页 |
·法即原初规则与衍生规则的结合 | 第24-25页 |
·承认规则是法律效力的来源 | 第25-26页 |
·法律制度存在的条件 | 第26-27页 |
·坚持分析态度的道德思想 | 第27-29页 |
·道德与法律及其他社会规则的区别 | 第27-28页 |
·实在的道德与批判的道德 | 第28-29页 |
·道德的私人面向 | 第29页 |
·法与道德的关系 | 第29-34页 |
·自然法的最低限度内容 | 第30页 |
·法与道德之间所谓的“必然”关系 | 第30-32页 |
·法与道德的分离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同时代学者对哈特法与道德关系思想的论争 | 第34-45页 |
·分离命题在刑事领域的运用 | 第34-37页 |
·论争的缘起 | 第34页 |
·德夫林的观点与哈特的回应 | 第34-37页 |
·“家长主义”的关怀 | 第37页 |
·深化认识分离命题中的规则 | 第37-41页 |
·谁应当为纳粹暴行负责 | 第37-39页 |
·法律的内在道德 | 第39-40页 |
·哈特理论对富勒理论的补充或者相反 | 第40-41页 |
·分离命题的修正 | 第41-42页 |
·法律权利与义务存在的基础是否需要初步的道德根据 | 第41-42页 |
·法律的鉴别是否必须诉诸道德 | 第42页 |
·论争中的斗士与“非此即彼”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哈特法与道德关系思想的评析 | 第45-51页 |
·哈特的重要贡献和影响 | 第45-47页 |
·语言分析哲学导入法理学 | 第45页 |
·“内在观点”的提出 | 第45-46页 |
·一系列崭新的问题和法学范畴 | 第46-47页 |
·哈特法与道德关系思想的缺陷 | 第47-48页 |
·哈特思想的借鉴意义 | 第48-51页 |
·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法学研究 | 第48-49页 |
·分离命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 第49-50页 |
·分离命题的挑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