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 第10-11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11-13页 |
·形态水平上的研究 | 第11页 |
·染色体水平上的研究 | 第11-12页 |
·分子水平上的研究 | 第12-13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本研究应用的DNA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3-15页 |
·RAPD 技术 | 第13-14页 |
·ISSR 技术 | 第14-15页 |
·西鄂尔多斯地理环境 | 第15-17页 |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气候 | 第15-16页 |
·土壤 | 第16页 |
·植被 | 第16-17页 |
·濒危植物长叶红砂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濒危植物长叶红砂的形态特征 | 第17页 |
·濒危植物长叶红砂的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濒危植物长叶红砂的研究价值 | 第18页 |
·濒危植物长叶红砂的研究展望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研究材料 | 第20-21页 |
·植物材料 | 第20-21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DNA 的提取 | 第21-22页 |
·基因组DNA 的浓度检测 | 第22页 |
·引物筛选 | 第22-23页 |
·RAPD 与ISSR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3-28页 |
·RAPD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3-26页 |
·ISSR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26-28页 |
·PCR 扩增及产物检测 | 第28-29页 |
·PCR 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28页 |
·扩增产物检测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0-40页 |
·RAPD 结果分析 | 第30-33页 |
·种群和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第30-31页 |
·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 第31-32页 |
·长叶红砂种群的聚类分析 | 第32-33页 |
·ISSR 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种群和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第33-35页 |
·种群遗传分化分析 | 第35-36页 |
·长叶红砂种群的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RAPD 与ISSR 标记的比较分析及其相关性 | 第37-39页 |
·RAPD 与ISSR 标记的各参数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RAPD 与ISSR 标记之间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长叶红砂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相关性 | 第39页 |
·长叶红砂遗传多样性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5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40-41页 |
·遗传结构和基因流 | 第41-42页 |
·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的关系 | 第42-43页 |
·遗传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第43页 |
·RAPD 和ISSR 标记的比较 | 第43-44页 |
·基于RAPD 和ISSR 的长叶红砂种群聚类分析 | 第44-45页 |
5 关于长叶红砂资源的保护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