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一) 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 1、蒙古族电影导演塞夫、麦丽丝 | 第9-10页 |
| 2、塞夫、麦丽丝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风格 | 第10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三)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本论 | 第13-44页 |
| 一、塞夫、麦丽丝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道路 | 第13-29页 |
| (一) 塞夫、麦丽丝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发展脉络 | 第13-21页 |
| 1、题材的时代性:从历史走向现实 | 第14-15页 |
| 2、内容的表现性:从传奇走向写实 | 第15-16页 |
| 3、主题的深刻性:由单一走向多义 | 第16-18页 |
| 4、叙事的策略性:从经典走向现代 | 第18-21页 |
| (二) 塞夫、麦丽丝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特质 | 第21-29页 |
| 1、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 | 第21-24页 |
| 2、蒙语同期声与民族音乐对主题的深化 | 第24-26页 |
| 3、独特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技巧 | 第26-29页 |
| 二、塞夫、麦丽丝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文化自觉 | 第29-41页 |
| (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创作观念的阶段性特征:---电影"娱乐性"的初步探索 | 第29-30页 |
| (二) 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影创作观念的变化与发展:---认同电影以市场为主导,重视的娱乐性和商品性 | 第30-31页 |
| (三)"草原文化的回归"---塞夫、麦丽丝民族题材电影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 | 第31-38页 |
| 1、草原独特的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为塞夫、麦丽丝提供了不竭的创作资源 | 第31-32页 |
| 2、草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造就了丰厚的草原文化和蒙古族独特的审美心理 | 第32-34页 |
| 3、草原文化的滋养及蒙古族独特的审美心理是塞夫、麦丽丝民族题材电影艺术风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 第34-38页 |
| (四) 类型化电影的创作模式与蒙古族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塞夫、麦丽丝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电影语言 | 第38-41页 |
| 三、赛夫、麦丽丝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风格研究引发的对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思考 | 第41-44页 |
| (一) 塞夫、麦丽丝民族题材电影的不足之处 | 第41-42页 |
| 1、人物类型符号化 | 第41-42页 |
| 2、故事情节单一化 | 第42页 |
| (二) 对少数民族电影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42-44页 |
| 余论 | 第44-45页 |
| 塞夫、麦丽丝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致谢辞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