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准格尔黄土丘陵沟壑区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种群特征与生态适应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2页
1. 前言第12-19页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研究第12-15页
     ·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第12-14页
       ·植被冠层的水土保持作用第13页
       ·地表枯落物的水土保持作用第13-14页
       ·植物根系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第14页
     ·植被对沟谷生境的适应第14-15页
   ·铁杆蒿研究现状第15-17页
     ·铁杆蒿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第16页
     ·生物生态学特征第16-17页
       ·繁殖特征第16-17页
       ·种间联结性第17页
       ·生理生态特性第17页
       ·生物量第17页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7-19页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第19-22页
   ·研究区位置第19页
   ·地貌第19-20页
   ·气候第20页
   ·土壤第20页
   ·植被第20-22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2-26页
   ·样地设置第22页
   ·群落特征调查第22-23页
     ·物种重要值第23页
     ·群落生物多样性分析第23页
   ·种群特征调查第23-24页
     ·种群年龄结构调查及生物量的测定第23页
     ·铁杆蒿有性繁殖特征的调查第23页
     ·铁杆蒿无性繁殖特征的调查第23-24页
   ·土壤特性调查、测定第24-25页
     ·土壤容重与含水量测定第24页
     ·土壤有机质测定第24页
     ·土壤机械组成第24-25页
     ·土壤可蚀性K值的计算第25页
   ·铁杆蒿根系分布特征及根冠比的调查第25页
   ·铁杆蒿生理生态特征的测定第25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5-26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6-46页
   ·铁杆蒿群落不同生境土壤理化特性第26-29页
     ·土壤水分含量第26-27页
     ·土壤容重第27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第27-28页
     ·土壤机械组成第28-29页
     ·土壤可蚀性分析第29页
   ·铁杆蒿群落特征第29-32页
   ·铁杆蒿种群特征第32-37页
     ·铁杆蒿种群年龄结构第32-33页
     ·铁杆蒿种群生物量和各年龄段生物量比较第33-34页
       ·铁杆蒿种群生物量比较第33-34页
       ·两种生境上铁杆蒿种群各年龄段生物量比较第34页
     ·铁杆蒿根冠比第34-35页
     ·铁杆蒿繁殖特征第35-37页
       ·铁杆蒿的有性繁殖特征第35页
       ·铁杆蒿的无性繁殖特征第35-37页
   ·铁杆蒿根系特征第37-41页
     ·铁杆蒿主根情况分析第37-38页
     ·铁杆蒿根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第38-39页
     ·铁杆蒿根系长度的计算和垂直分布第39-41页
       ·铁杆蒿根系长度的计算第39-40页
       ·铁杆蒿根系长度的垂直分布第40-41页
   ·铁杆蒿的生理生态特征第41-46页
     ·铁杆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第41-42页
     ·铁杆蒿气孔导度和大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湿度的日变化第42-43页
     ·铁杆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和气孔导度的相关性分析第43-45页
       ·铁杆蒿净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和气孔导度的相关性分析第43-44页
       ·铁杆蒿蒸腾速率与环境因子和气孔导度的相关性分析第44-45页
     ·铁杆蒿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第45-46页
5. 讨论第46-49页
   ·铁杆蒿对沟谷生境的生态适应性及其水土保持作用探讨第46-48页
     ·铁杆蒿群落的特征与功能第46-47页
     ·铁杆蒿种群的特征与功能第47-48页
     ·铁杆蒿植株的特征与功能第48页
   ·沟谷植被研究展望第48-49页
6. 结论第49-51页
   ·铁杆蒿群落的生境特性第49页
   ·铁杆蒿群落特征第49页
   ·铁杆蒿种群特征第49-50页
   ·铁杆蒿根系分布特点第50页
   ·铁杆蒿对沟谷的生理生态响应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致谢第56-58页
附图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
下一篇:皇甫川流域植物的营养动态与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