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概述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 | 第12-13页 |
一、当宽则宽,当严则严 | 第12-13页 |
二、宽严互补 | 第13页 |
三、宽严适度 | 第13页 |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产生过程 | 第13-15页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酝酿 | 第14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其他相关刑事政策的关系 | 第15-21页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关系 | 第15-18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严打”刑事政策的联系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前提 | 第21-35页 |
第一节 刑事惩罚目的 | 第21-25页 |
一、刑事惩罚目的之争 | 第21-23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惩罚目的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社会目标 | 第25-27页 |
一、节制刑罚权 | 第26页 |
二、多元化解刑事纠纷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27-31页 |
一、刑法的最佳威慑 | 第28-29页 |
二、刑罚严厉性与刑罚确定性的有效组合 | 第29-30页 |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最佳威慑 | 第30-31页 |
第四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罪刑法定原则 | 第31-32页 |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作用 | 第31-32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 | 第32页 |
第五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轻轻重重”两极化刑事惩罚理念 | 第32-35页 |
一、“轻轻重重”刑事政策的两极化刑事惩罚理念 | 第32-33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轻轻重重”两极化刑事惩罚理念的关系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价值基础 | 第35-44页 |
第一节 人权 | 第35-37页 |
一、人权的定义 | 第35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人权的保护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公正 | 第37-39页 |
一、公正的内涵 | 第37-38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公正的实现 | 第38-39页 |
第三节 效益 | 第39-41页 |
一、效益的概念 | 第39-40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效益的实现 | 第40-41页 |
第四节 秩序 | 第41-44页 |
一、秩序的内涵及实现 | 第41-42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和谐秩序的实现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运作 | 第44-51页 |
第一节 “宽”与“严”的标准 | 第44-47页 |
一、社会危害性 | 第44-45页 |
二、同案同罚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弹性刑罚” | 第47-49页 |
一、“弹性刑罚” | 第47-48页 |
二、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评估机制 | 第49-51页 |
一、建立刑事政策运行评估机制的重要性 | 第49页 |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执行评估机制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