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死刑的产生、发展和现状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死刑的产生 | 第10-12页 |
一、死刑的起源和产生时间 | 第10-11页 |
二、死刑产生的政治原因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死刑的发展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死刑制度的现状 | 第13-16页 |
一、国际现状 | 第13-14页 |
二、国内现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死刑存废的主要观点 | 第16-25页 |
第一节 存置论的主要观点 | 第16-19页 |
一、报应观 | 第16-17页 |
二、威慑论 | 第17-18页 |
三、彻底预防性 | 第18页 |
四、操作简便性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废除论的主要观点 | 第19-22页 |
一、死刑是残酷不人道的刑罚 | 第19-20页 |
二、死刑与文明社会的价值观相悖 | 第20-21页 |
三、死刑是野蛮时代的复仇遗风 | 第21页 |
四、死刑的执行具有不可纠正性 | 第21-22页 |
五、废除死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22页 |
第三节 两种观点的评价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我国死刑存在的现实必要性 | 第25-31页 |
第一节 社会关系复杂,阶段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决定必须保留死刑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法治观念淡薄,监督体制缺乏的法制现状决定必须保留死刑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深厚文化底蕴,善恶报应观念的民众意识决定必须保留死刑 | 第28-30页 |
第四节 防控措施不严,侥幸犯罪心理的潜在意识决定必须保留死刑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 | 第31-38页 |
第一节 严格死刑判决及执行数量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调整刑罚结构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完善死刑核准程序 | 第33-34页 |
第四节 规范死刑执行方式 | 第34-35页 |
第五节 长远来看我国废除死刑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35-38页 |
一、引导民意朝着理性方向发展 | 第35-36页 |
二、培养限制、废除死刑的政治、文化氛围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