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县森林资源及其多功能效益评价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国外森林多功能经营的研究与实践 | 第16-20页 |
| ·国内多功能林业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研究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的目标 | 第22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延庆县林业发展条件分析 | 第25-37页 |
| ·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 第25-27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26页 |
| ·经济社会概况 | 第26-27页 |
| ·林业发展概况 | 第27-31页 |
| ·林业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 ·林业发展成就 | 第28-30页 |
| ·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 ·林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31-32页 |
| ·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条件分析 | 第32-37页 |
| ·优势(Strengths) | 第32-33页 |
| ·劣势(Weaknesses) | 第33-34页 |
| ·机遇(Opportunities) | 第34-35页 |
| ·挑战(Threats)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多功能林业理论基础 | 第37-45页 |
| ·森林经营及林业发展理论演变过程 | 第37-41页 |
| ·森林永续经营理论 | 第37页 |
| ·近自然林业理论 | 第37-38页 |
| ·林业分工理论 | 第38-39页 |
| ·新林业理论 | 第39页 |
|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第39-40页 |
|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 | 第40-41页 |
| ·多功能林业理论体系 | 第41-45页 |
| ·森林资源多功能经营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41-42页 |
| ·森林资源多功能经营目标 | 第42页 |
| ·森林资源多功能经营效益评价 | 第42-45页 |
| 第四章 延庆县森林资源素质评价 | 第45-57页 |
| ·森林资源数量及其变化评价 | 第45-47页 |
| ·森林资源类型、林种和龄组结构评价 | 第47-51页 |
| ·按森林资源类型评价 | 第47-49页 |
| ·林种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 ·龄组结构分析 | 第50-51页 |
| ·森林资源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 | 第51-55页 |
| ·单位面积蓄积量反映的森林资源质量评价 | 第55页 |
| ·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总体评价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延庆县森林资源多功能效益评价 | 第57-71页 |
| ·资产价值 | 第57-60页 |
| ·林地资产价值 | 第57-59页 |
| ·林木资产价值 | 第59-60页 |
| ·资产价值综合分析 | 第60页 |
| ·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 | 第60-67页 |
| ·涵养水源价值 | 第61-63页 |
| ·保育土壤价值 | 第63-64页 |
| ·净化环境价值 | 第64-65页 |
| ·固碳释氧价值 | 第65-66页 |
| ·保持生物多样性价值 | 第66-67页 |
| ·森林资源经济效益评价 | 第67-68页 |
| ·延庆县森林资源社会效益评价 | 第68-70页 |
| ·延庆县森林资源多功能效益综合评价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延庆县林业多功能经营政策分析 | 第71-76页 |
| ·林业政策的作用 | 第71-72页 |
| ·北京市林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72-73页 |
| ·延庆县林业政策现状分析 | 第73-74页 |
| ·延庆县林业多功能经营政策建议 | 第74-7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6-79页 |
| ·结论 | 第76-78页 |
| ·讨论 | 第78页 |
| ·展望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